四川作家网 > 阅读 > 散文
彭家河:青衣江水绕芦山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梁曌 时间:2022-09-22

青衣江水袖一舞,川西大地的河面就泛起温婉的涟漪。水袖过处,有一地山灵水秀,汉风蔚然,名曰芦山。地名是山名也曾是水名,山环水绕入画图,风华绝代传今古。

  一

  大雪山下的涓涓细流淘尽了千古风流人物,青衣水盘桓的四川芦山小城,人道是三国蜀汉名将姜维故城。史志记载,姜维本甘肃天水人氏,后效忠蜀汉。其心怀远志,功勋卓著,可惜天不助威,身遭屠戮,部属冒死偷其肝胆葬于芦山。芦山为姜维守边御羌、封荫食邑和肝胆归葬之地,百姓感念其忠勇,遂筑平襄楼、建汉姜侯祠纪念。平襄楼始建于北宋,三重飞檐斗拱颂其品高,粗木大梁石础喻其节坚,历经千年风雨,至今雄风不减。芦山还有姜公庙、姜维墓、汉姜侯祠牌坊等纪念姜维的古迹,自明清以来,芦山也被称为姜城。每年农历八月,祭祀姜维、教育子孙的“彩楼会”已成为芦山特有民俗。

  青衣江水流淌不息,带走了凡尘往事,唯有遗存的器物见证了过往。这些遗存,多是金石、木材、陶瓷以及附着其上的图文。芦山文物精粹惟东汉石刻,其代表是王晖棺刻以及樊敏碑阙。王晖石棺外壁雕有仙童启门、龙虎龟蛇等图像,端庄刚健、内涵丰富。当年,王晖石棺的石刻拓片传至郭沫若眼前,他甚为惊喜,挥笔赋长诗,赞其“西蜀由来多名工,芦山僻邑竟尔雄”。樊敏墓前的碑、阙更是汉代石刻的典范。《樊敏碑》碑文书法古穆方正、朴厚雄健,为汉隶绝品,北宋赵明诚首著录于《金石录》,为后世书家范本。樊敏墓前,石兽昂首挺胸,曲腰垂尾,举踵前行,威猛凛然,颇有大汉雄风。

  龙门山下的小小羌城,钟灵毓秀,不仅有举世罕见的汉代文物、赤胆忠心的三国将领,更有浩气长存的民族英雄。翻阅芦山志书,才知道在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中只身击落数架敌机的抗日英雄乐以琴就生长于此。乐以琴殉国后,其父用其抚恤金在家乡修建伯英中学,该校后并入芦山中学。芦山更是一片红色土地,早年,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长征过芦山,战斗休整宣传长达百余日。在创建和巩固川康边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芦山人民经受住了严峻考验,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

  9年前的那场特大地震,让芦山牵动了亿万国人的心。9年之后,历经灾后重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芦山人艰苦奋斗、共建家园。如今,芦山城乡产业迭代升级,人民生活焕然一新,僻邑芦山已成农旅融合的沃土、文旅融合的热土。

  芦山产楠木,因依龙门山脉,地质活跃,土厚雨多,沉埋地下的树木多化为乌木。又加之雕刻之风代代传袭,芦山已成为誉满全国的根雕艺术之都,其中乌木根雕市场规模居全国之首。这里所展陈的乌木、楠木雕刻器物精致华贵,肌理间散发出柔和的珠玉之光。那些金丝楠木、红椿原木看上去粗陋破裂,却坚硬无比,一经细心打磨,顿时温润如玉、光彩照人。这是万年世事沧桑的沉淀,是浩瀚天地灵气的积蓄。木石之变,经历岁月淘涤,让我们看到坚韧可以成为比肩时间的力量。

  在芦山,见到中年雕刻师彭富伦,听他讲述自己的创业史。彭富伦是芦山本地人,自幼家贫,父亲便让其学打石头、做木工谋生。他青年时到成都、广州、海口务工,间隙拜师学艺,从石匠、木匠转向石雕、木刻,得到叶毓山等名家大师指点。学成之后,22岁回芦山创业。他怀揣仅有的2000元,在芦山县城入城路口赊得闲置民房一间,在县城买回包装框的木条,制成床桌凳得以安居。他将余钱买回水泥及沙石,就近取土,雕刻成一狮一佛一仕女,不久就卖得5000元。他又以此为本金,买材料雕刻了一对3米多高的石狮放在公路边,引起众人围观。想不到,这对石狮被宜宾一家银行看中,支付了他上万元酬金,这才让彭富伦在芦山县城落脚。彭富伦的石雕业务范围越来越广,项目越来越大,他开始带团队接揽工程,几十年下来,他已在芦山置地建厂,闯荡商海,带富一方百姓。开拓事业之余,彭富伦又重拾根雕、石雕艺术,先后创作《赖宁》《“长漂第一人”尧茂书》《中华魂》等雕塑作品,获得不少奖项,还自筹资金修建根雕艺术馆,培养民间工匠,打造金丝楠文化民宿,探索乡村发展新路。

  宽敞雅致的工作室内,陈列着彭富伦的根雕、书画作品,他一袭青衫,沉静稳重,如一尊乌木。在芦山,像彭富伦这样从事根雕的手艺人不少,他们把副业做成了职业、事业和产业。艺术传神,神是神韵也是文化和精神。雕刻木石,是为木头和石头赋神铸魂,是寄托更是希冀。纵观芦山历史,一代一代,传承的何尝不是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出姜城,望芦山,云山如海,天地一色。穿云破雾而来的青衣江引众多细流汇入大渡河,融入岷江,然后与万千河流一样,投身长江,共同肩负承前启后、哺育九州的重任。这是丰沛充盈的民族血脉,是源远流长的华夏文脉,其中奔涌着雄健磅礴的中华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