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 阅读 > 其他
长江大保护的泸州答卷
来源:人民日报 刘裕国 编辑:骆驼 时间:2021-08-20

       盛夏时节,川渝作家环保行采风团走进长江泸州段。一路行走,一路眺望,一江清水,天光云影共徘徊。江水穿越绿意盎然的山川,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蜿蜒,在星罗棋布的新村中镶嵌。足至江边,只见流水滔滔,清澈见底,纯如甘露,令人陶醉。终于忍不住,蹲下身来,掬一捧清亮的江水,捞一把飘逸的水草,仿佛一下子捞回了童年的记忆,又回到了童年的河边。

 

  不得不为这一江清水喝彩。翻阅泸州市生态环境局发布的江河水质月报,今年3月,长江泸州段水质类别保持为二类水质,高于三类水质国家规定。这是个奇特的数字,难怪有环保专家惊叹:泸州人向新时代交出了长江大保护最靓丽答卷!

 

  灿烂的阳光洒在江面,江水活力四射,从这里奔涌出川,欢快的浪花向我们频频挥手,向我们尽情诉说……
 

 

  凝聚共识

 

  2018年6月20日,这是值得泸州人记住的一天。

 

  北京会议中心,专家齐聚,金色的阳光投进玻窗,明亮的会场洋溢着热烈气氛。经过充分讨论,最后形成共识。当主持人宣布:《泸州市长江沱江沿岸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规划》通过评审时,会场即刻响起旋风般的掌声。专家们由衷地为此感到高兴!他们知道,这个《规划》不寻常,它既是长江经济带第一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规划,也是全国地级市层面第一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规划。

 

  第一个吃螃蟹?泸州人胆从何来?

 

  “这是泸州的战略地位决定的!”泸州市相关领导回答提问,话语掷地有声。

 

  “长江大保护,是新时代的国家战略。在长江流域的版图上,四川的位置至关重要。而泸州,是长江出川的最后一道关口,是长江上游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地,生态环境保护责任重大。从某种意义上讲,泸州的长江水以什么质量出川,就代表着四川向全国交出了怎样的一份长江大保护答卷。”这位市领导向我们进一步阐释,说话时脸上透着坚毅的神色。

 

  泸州地处长江上游,既是四川省生态建设的核心地区、生物多样性富集区、长江上游重点水源涵养区,也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和自然灾害多发区。泸州的决策者清醒地认识到,要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必须首先破除旧的思想观念屏障,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社会共识,成为全民行动。

 

  为此,泸州的决策者将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抓的思路打底,合力使用了三个招数,招招都过筋过脉。

 

  头一招,用科学的规划凝聚社会共识。早在2013年10月,泸州就出台了《赤水河流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并在2014年以后,相继编制了《赤水河(泸州段)区域环境保护规划》《泸州市绿色发展规划》,确定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思路和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如今“两个第一”的《泸州市长江沱江沿岸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规划》。

 

  第二招,大刀阔斧优化工业布局。泸州优化沿江产业布局,推进沿江产业、临江企业退江入园,严禁在长江沱江沿岸1公里范围内新建布局重化工园区,严控新建石油化工、造纸、印染等项目。近年来,泸州招商引资频现“拒签门”,为保绿水青山,落后的项目再大也不引进。泸州市民在的调整行动中,看到了党委政府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铿锵步履和坚定决心。

 

  第三招,开展环境信用评价。按照四川省生态环境厅统一安排部署,泸州对全市59家重点企业开展四川省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工作,评价结果通过市生态环境局网站、“信用泸州”网站等平台向社会公告公示,广泛宣传环保诚信企业,曝光环保失信企业。投入160余万元,在全省率先启动市级环境信用评价系统平台建设,2018年底建设投运后,将全市155家企业纳入泸州市企业环境信用评价范围内。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泸州市“绿芽积分”活动,这是西部首个个人绿色生活积分。“绿芽积分”,点亮一条人人都能参与的环保征途,让全体市民都成为追光者!

 

  据泸州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泸州启动环保“绿芽”行动,成功推进绿色发展理念在青少年群体中落地生根。2020年,泸州再度发力,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绿芽”行动为发端,建立了泸州市“绿芽积分”。这是基于个人绿色行为的数字化激励模式,创新运用碳减排方法学,全方位采集绿色维度数据形成的个人绿色生活积分体系。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记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环保行为、科学核算个人产生的环保贡献。

 

  说起这件事,家住泸州主城区的市民、50多岁的张女士有点激动:“我每步行100步,就将记录1.643g减排量,我每天至少步行5000步,奖励‘绿芽积分’10分”。原来,这是其中的低碳步行项目:绑定微信运动,自动累计减排量。

 

  泸州市这位负责人还介绍说,“绿芽积分”涉及市民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公交出行、支持绑定泸州公交卡、E公交,首次绑定可获得30“绿芽积分”;绿色金融,支持绑定泸州银行卡,首次绑定奖励200“绿芽积分”;“绿芽集市”已开,大到家用电器、护肤品,小到零食优惠券等实用商品,都能使用“绿芽积分”免费兑换,让你的每一个环保行为,都能收获福利回馈。

 

  2021年7月15日上午,在合江县波光粼粼的赤水河畔,泸州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开展的“放飞生态梦,守护英雄河‘绿芽’增殖放流志愿服务活动”拉开序幕。当护鱼员发出洪亮的口令:“三二一”,“绿芽”志愿者们应声将鱼苗放生,一尾尾鱼苗,有序地游入清悠悠的赤水河。活动当天,共放流中华倒刺鲃1000余尾、鲤鱼4000余尾。据介绍,此次放生的鱼苗均为公众通过捐赠“绿芽积分”认领,市民们通过放流鱼苗,为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贡献力量。

 

  泸州市生态环境局长陈进说:“绿芽积分”将环保碳减排与公益结合起来,将泸州人生活中的环保行为“形成点”“连成线”“汇成面”,科学精准地勾画出一条人人可感、时时可行的环保践行之路,推动构建生态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如今,“绿芽积分”已被生态环境部和中央文明办评选为全国十佳公众参与项目。
 

利剑治污

 

  一枝红花,一蓬芦苇,一只彩蝶,动静相宜,相映成趣。轻轻举起相机,屏住呼吸,随着“咔嚓”一声响,一幅精美的微观生态图被定格。你怎么也不会想到,这画面是来自合江县城张湾生活污水处理厂渠系中。大自然一个动人的瞬间,珍藏吧!

 

  合江人很自豪:千年古县,长江上游置县最早的三个县之一。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川渝黔结合部,因长江、赤水河、习水河交汇而得名,境内河溪纵横、水网密布。

 

  合江人很忧虑:农耕文明留下了陋习——雨污混流,直入长江,延续千百年,污染的不仅仅是长江,而是我们这个时代。

 

  今天,历史的脚步在这里出现了新的起伏。

 

  2018年,专题讨论生态环境建设的合江县委常委扩大委会,开成了誓师动员会。“一班人”的共识,凝成了誓言:“我们要用壮士断腕的决心来治理水污染,保护母亲河!”

 

  然而,治污,合江人面临的困难如大山一样沉重。合江是农业县,贫困县,县财政家底太薄;赤水河流经合江七个乡镇,污水治理的面太宽、量太大。请专家一测算,修管网,建厂房,购设备,没有几个亿的投入,治污便是一句空话。可是,全县人不吃不喝,一下也凑不齐这笔钱呀!分管副县长张霜说,一想起这件事,吃饭都不香。

 

  没有时间犹豫,没有功夫叹息。连续两个月,相关人员星夜兼程,马不停蹄地奔走,陆续争取到了国家、省、市几千万生态保护资金。不足部分,向社会融资,县财政勒紧腰带投入。合江下大力进行雨污分流的管网建设,从城镇到乡村,确保每家每户的生活污水入管道,雨水入渠系,告别雨污交叉污染的历史。雨水自然排入长江,生活污水通过处理厂进行无害化达标处理。

 

  合江人因时而谋,顺势而为。用有限的资金,在大桥镇将军村建了垃圾中转站。2020年6月投入使用。采用垂直镇压的先进工艺,将千家万户的分类垃圾压缩后,转运至泸州及古叙垃圾发电厂。截至2021年7月底,中转站共计处理生活垃圾48465.55吨。

 

  泸州市兴泸垃圾焚烧发电站,位于纳溪区新乐镇长安村,在长江生态环境大保护中应运而生,一期2015年12月投运,二期2019年7月投运,主要承担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合江县、泸县城市生活垃圾处置工作。2020年,焚烧处理生活垃圾约70万吨,向社会提供约1亿度的优质电能,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大热天,走进合江县城张湾生活污水处理厂,沿污水处理池行走,闻不到烈日下的水臭味。整个厂区,就是一个大花园,绿树成荫,花香阵阵,碧蓝的天幕高挂头顶。这个污水处理厂,引进了高科技设备,投入7000多万元,于2017年投入使用的,覆盖整个县城。在合江,场镇污水处理厂居然多达26座,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88%以上,这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实为一个壮举。

 


 

  行走在合江县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遇见两个环卫工人,都是合江人,都是70后,身强力壮,模样英俊,干啥都行,可他们偏偏爱上了环卫工岗位。一位叫张学明,干环卫工已经8年,从垃圾清扫及清运,干到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从扛扫把到开挖土机、推土机。另一位叫王正平,经历了垃圾清运、清扫、污水处理等岗位。2020年7月,他们双双被调到新建的县垃圾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真真切切见证了合江环保事业的发展与艰辛。张学明在卸料车间当卸料工,每天,一辆辆运送垃圾的车辆卸料,洒落在入口处的垃圾,由他一铲一铲地送进存料池。而王正平,调到这个中转站任职驾驶班班长,每天,迎日出,送夕阳,带领20多台转运车辆在场镇和村落之间奔忙。张学明、王正平,还有众多的环卫工,岗位不同,却都是距离垃圾最近的人。他们长期与垃圾打交道,个个变得沉稳内敛,个性坚韧。他们在我的心目中的形象十分高大。

 

  在泸州,有太多的环卫人,为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而负重前行,“壮士断腕”的决心,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泸州市龙马潭区,有一条罗汉街道,是30年代组建的一个兵工企业,居民区建得早,基础条件差,雨污混流几十年,是有名的“老大难”。2018年,长江经济带建设号角吹响,中央督导组把此事作为雨污混流、污染长江一个典型案例,向当地政府提出来。

 

  没有退路,没有商量。再硬的骨头也得啃,再脏的河水也得趟。两万多住户,2.6亿元的投入,何等庞大的体系!整治方案一出台,市区两级主要领导督战,夏顶骄阳,秋套雾罩,风雨兼程。老旧排污道曲折而狭长,为了探明底细,他们请来了目前最先进的机器人,钻进污水暗道,把第一手资料提供给建设者。整改分为三步:整治污水明渠,新建生活污水管网,提升环境形象。三年过去,罗汉社区排污系统嬗变。昔日,明渠雨污混流,臭气熏天,如今,绿草茵茵,繁花绽放,彩色的橡胶道蜿蜒相伴,成了市民散步的好去处。生活污水全部进入网管,被输送到污水处理厂。直径一米的管道,像一条游龙,时而钻入地下,时而凌空跃起,成为满目青翠的山岗上一道几何风景图。

 

  2019年,泸县启动了县城和乡镇的雨污分流改造项目,涵盖县城主城区约7平方公里,和濑溪河、龙溪河的15个场镇,投资8个亿。前段时间,一场大雨袭来,雨污有序分流,成果得到检验。

 

  动真碰硬,利剑治污,现实留给泸州一串闪光数据:2013年以来,泸州市累计投入32.27亿元,建成城市(县城)及一级场镇污水处理厂136个,实现流域内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浴火重生

 

  有句话说得好,污染问题,现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

 

  泸州人在大规模的治理污染中,直面“痛点”,对症下药,如今,一大批传统特色产业浴火重生,提档升级,华丽转身。

 

  先看酒业。泸州,千年酒城,香飘四方,闻名遐迩。然而,由于诸多历史原因,一些地方的酒类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分布散,污染严重,群众反映说,臭水流到河里,水浑了,鱼虾都醉了,越来越少了。小酒厂治污,迫在眉睫。

 

  可真动起手来,政府部门却觉得这事很棘手。

 

  有关负责人道出了苦衷,说,泸县小酒厂遍及20个镇(街道),按照原则规定,谁污染,谁治理,应当自建污水处理设施。可是,麻烦事来了。建小型的,要几十万元,建大型的,要几百万元,而且还要有环保专业人员来管理和运行。这笔钱可不少,叫小酒厂投入,力不从心。而白酒厂的废水,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比如,每年的夏季7、8月、冬季2月都会季节性停产,设备闲着,钱也浪费。当初,一听到自建的风声,泸县的酒厂老板们都叫苦不迭。

 

  思路是逼出来的。

 

  上述意见摆到了县委决策者的案头,“一班人”连夜挑灯开会,专题商讨。酒厂的代表也请来了。大家共同想办法、提建议,力图找到一个既能管理好,又能运行好治理方式。

 

  最后,决策者一锤定音:探索建立酿酒废水集中转移处理新模式。充分利用陈年窖酒厂大型污水处理设备的处理能力,实行集中转运处理酿酒废水。县财政出资购买槽罐吸污车,同时根据集中处理量对企业进行补助。2014年9月,在鼓乐声声和一片喝彩中,该项目正式投运。

 

  2021年7月21日,我们走进泸县酿酒废水集中处理站,见证了这一历史性变迁。

 

  这里有先进的酿酒废水处理工艺。在全国也是较早集中处理小型酒类污水的企业。大数据平台、在线监控系统、预处理系统、生化系统、高级催化氧化系统等等,环环相扣,科学有序,确保源头管控,让底锅、晾堂等污水应收尽收。污水通过集中转运处理后,再排入城市污水管网进行第二次处理,确保达标排放。较企业自行处理,不仅降低了企业治污成本,更是大大降低了环境污染风险。目前,泸县有61家酒类企业的酿酒废水实行转运处理。集中处理站建立了每个企业的转运处理台账,对废水转运作详细记录,实现废水从产生到排放的闭环管理。

 

  创新废水处理模式,是泸州市执着的选择。除规模较大酒类企业自建设施处理外,其余区县中小企业酿酒废水,全部集中转移处理。
 

 

  “轴轳千里、美景绵延、名酒飘香”,一幅崭新而壮美的画卷,正在酒城大地铺开。赤水河畔悬崖峭壁上,那“美酒河”三个大字,高达41米,鲜红,隽永,20多年前镌刻,前年被修复一新,显得格外耀眼。举头一望,怦然心动。由人民日报社老社长、著名书法家邵华泽中将应邀书写,为当今摩岩书法字径之最。赞誉、期待、现实,在这里汇成激流,昼夜不息地向东奔去。

 

  “赤水河,万古流。上酿酒,下酿(酱)油”。沿着赤水河逆流而上3公里,走进合江县先市镇下坝村酱油文化产业园,一道奇特的景观闪现在眼前:一排排晒露缸,头戴“棕帽”,依山站立,整齐列队,像卫士一样庄严,静静地守护着身边的赤水河。

 

  迎面走来晒露缸主人,他叫马超,合江先市酿造食品有限公司老总,看上去不到50岁,敦实的身材,一脸的微笑,仿佛装着一肚子高兴事。他说,先市酱油晒露场,创立于清代,目前,仅他的这个园子,晒露缸就已发展到1.2万口,全都按新的酿造标准改建的。

 

  马超十分感慨:“这几年按照政府指的路子走,对头了!”

 

  马超所在的公司,自清朝末年创业以来,在原址坚守传统手工酿造,打造出“先市”牌酱油、醋等调味品。先市酱油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于2014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我国酱油行业唯一拥有“双国宝”的企业。

 

  面对一块块金字招牌,作为先市酱油第五代传承人的马超,却感到肩上的担子沉重。和酱油厂打了大半辈子交道,他清楚,无论生产酱油还是醋,都有泡粮水、清洗容器水、锅底水、冷却水等废水产生,过去用的办法是沉淀、直排,造成空气和河流污染。这些年,生态环保建设的口号,政府部门叫得山响,若不跟上趟,企业路子就会越走越窄,企业办垮了,咋个对得起老祖宗?

 

  马超横下一条心,对公司的治污设备来了个翻天覆地地改造。采用厌氧+曝气+消毒处理工艺,日处理20吨生产废水,经处理后的废水,通过污水管网进入先市镇生活污水处理厂,集中再处理。醋酱醅渣(豆渣)等固体废物如何处理?马超灵机一动,跑到周边村落找村民,陆续签订种养殖协议,由农户及时清运,用作猪、鱼饲料、果树肥料。2020年7月,这套设备开始运行,马超了却了烦心事,农民多了条致富路,两全其美!每天,园区车来车往,留下串串欢笑声。

 

  “如今的酱醋生产园,花红、树绿、空气清新,每天下班,不转悠几圈就不想回家。”说着,马超又是一阵笑,脸笑得像个孩子。
 

 

  新环境孕育新希望。眼下,合江酱油文化产业园正在提质增速中扩大规模。总投资5亿元的永兴诚“五比一”新园区,建设工地紧锣密鼓,建设者们干得热火朝天。“我们将充分挖掘传统酿造工艺,打造中国酱油小镇,大力招引豆腐、豆瓣、醋、泡菜、酸菜等酿造食品企业入驻,形成生态食品酿造全产业链,建设赤水河酿造产业集群,实现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合江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李镠兴奋不已。

密织“天网”

 

  2020年夏天,美丽蓉城。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标兵和岗位能手竞赛正在展开。赛场上,气氛热烈,参赛者来全省21个市州,个个摩拳擦掌,踊跃登场,各显身手。

 

  在这些竞技队伍中,泸州队尤其引人注目。10名参赛队员均进入决赛,并取得“标兵”或“能手”称号,成为全省唯一一支大满贯队伍。队员们兴奋不已,不约而同地把掌声和拥抱投向了泸州队总教练闫海全。

 

  闫海全无愧于这个总教练。他2009年硕士毕业后,揣着梦想,离开黑龙江佳木斯老家,投身到四川生态环境监测系统,逐步成长为专家型人才。他是四川省环境应急专家、沱江流域环境保护法律专家,2018年被评为“四川省十大最美基层环保人”。他是四川省泸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副站长。

 

  作为环保监测人,考验他们的不仅仅是技能,还有意志和体魄。

 

  闫海全,一个壮实的东北小伙,2014年5月,他主动请缨,去了条件最艰苦的西藏那曲地区,进行技术援藏。那曲海拔4500米,他每天顶着强烈的高原反应,流着鼻血,咬牙坚持工作。中途病倒入院,出院后,医生劝他回内地康复,可他当天就返回那曲。因为援藏,他患上了慢性支气管哮喘,至今仍未痊愈。他说:“我一点不后悔,如果再让我选择,我还去西藏!”雅安地震,他率队出征,风雨无阻,无所畏惧,在6天5夜的忘我工作中,足迹踏遍了芦山县每一个乡镇,用心监测群众饮用水源安全。

 

  在泸州,有太多像闫海全这样的“哨兵”,忘我地行走在监测线上。他们用环保监测人特有的担当和奉献,为青山绿水密织“天网”。

 

  四川省泸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位于泸州市江阳区忠山路四段23号,在这里,我们见证了环保监测的一流设施和人才队伍。据中心主要负责人介绍,该中心拥有先进监测仪器设备784余台套,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达95%以上,其中研究生27名,本科生26名。泸州市境内共有各级水质自动监测站31个,共同构成全市监测预警体系。


 

  提起泸县环境监测站监测室主任赖恩阳,同事们都交口称赞,都说他有一双铁脚。趟河道江塘,进企业厂矿,对水质、空气、噪音进行监测,一年到头从来不见闲着,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赖恩阳说:“对企业排放的烟尘废气采样有点恼火,背着三十多斤的监测设备,攀爬几十米高的烟囱,镂空的爬梯近乎垂直,每次往上爬,腿肚子打颤,心也在抖。”赖恩阳停顿一下,又说,“害怕和累都不算啥子,高温炙烤才难受。楼梯就嵌在高烟囱外壁,人一靠近梯子,就能感觉到热烘烘的,铁梯子滚烫,有一次,我的胶鞋底‘嗤嗤’冒烟,被烫化了。”

 

  赖恩阳介绍,对河水的监测,是经常性的工作。有时到河边采集水样,需要顺着河坎来回爬,鞋子和衣服难免被弄湿,沾满泥浆。要是遇到大冬天,衣服裤子湿了,冻得上下牙打架。

 

  在赖恩阳看来,为了保证拿到精准的数据,无论遇到啥困难,都得一丝不苟。

 

  同样在监测线上奔走的李勇,与赖恩阳监测员的称谓不同,他叫“河长”。

 

  泸州市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市、县、乡、村、组五级联动”,以“河长制”促“河长治”。

 

  李勇是泸县玉蟾街道祥和社区党委书记,2017年开始担任濑溪河祥和社区段的河长。李勇说,头衔多了一个“长”字,感觉压力增添了无数倍。

 

  濑溪河,沱江一级支流,是泸州市六大主要河流之一。2019年,濑溪河胡市大桥国考断面水质未达到三类标准考核要求,被纳入2020年全省重点小流域挂牌督办整治事项,泸州市将濑溪河水质达标作为全市生态环境保护的“头号工程”,全力攻坚。

 

  “每周巡河两次,护水护岸。”李勇说,巡河并不是简单地走走看看,河道有没有漂浮物,有没有非法排污口,有没有非法破坏河堤现象,水质是否变差……都是李勇关注的重点。在泸州濑溪河流域,像李勇这样的河长有239名。

 

  张剑当过16年海军,2017年转业回泸州,被分配到龙马潭区水务局工作,是泸州龙马潭区胡市镇河长办副主任。说起水,张剑就来精神,他说:“和海水打了十几年交道,现在和河水打交道。”

 

  2020年5月9日,张剑和同事巡查濑溪河,他看到一股污水涌动,怀疑一排水口附近有暗管。张剑二话没说,脱掉衣服,纵身一跃,跳进河里。他在5米多深的水下,将该排水口附近20米长、5米宽的水域摸了个遍,发现没有暗管,才放心上了岸。巡河中,见水面有菜叶、杂草漂浮,他总会第一时间进行打捞。“不能在河边洗衣服,因为洗衣粉含磷会污染水体。”他走村串户,不厌其烦地宣讲,给当地村民留下深刻印象。

 

  一河一长,各方有责,合力守护碧水。眼前一份工作简报,是有力的注释。2020年,濑溪河市级河长巡河15次、召开专题会议9次,一批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区县总河长巡河24次,召开濑溪河河长制工作会议34次,区县、乡镇级河长巡河2288次,实现河湖巡查全覆盖,确保濑溪河流域环境问题早发现、早整治。

 

  提士气,强担当,泸州市建立全新的领导机制。市建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总河长,市委副书记担任副总河长,四套班子有关领导担任市管6大河流河长,并设立市总河长办公室、市河长制办公室。落实市、区县、乡镇、村、组五级河长,4968名河(段、片)长全部到位,累计巡河71711次,一批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加强流域联防。重庆市永川区位于龙溪上游,共护一江清水,是川渝两地共同的责任。相关区县和部门,主动沟通对接,构建起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流协同管理保护机制。7月2日,龙溪河流域迎来一群特殊的“哨兵”。水边,河岸,留下了他们奔忙的身影,泸州市与永川区开展河湖长制联合巡查。泸州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龙溪河市级河长何洪波,永川区副区长、龙溪河区级河长宋朝均参加联合巡查。

 

  2021年7月22日,我们来到泸县濑溪河龙脑桥。风格浑厚刚毅、造型生动的龙脑桥,桥下流水潺潺,岸边草木葱茏。龙脑桥又名“龙脑石”,修建于明洪武年间,为泸州龙桥文化生态园内的主要景观文物。在和煦的阳光下,桥体与波光粼粼的水面交相呼应,浑然天成。去年1月至今,国家考核断面濑溪河入沱江水质平均值为三类。


 

  行走在泸州大地,仰望天空,白云悠悠;迎风轻嗅,荷香阵阵。生态文明建设的华丽篇章,是由无数青山绿水守护者用智慧和心血绘就。

 

  清亮亮的一江水,出川不会再回头。(刘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