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 阅读 > 资讯
成都作家蒋蓝《蜀人记》出版:新闻的土壤 文学的萌芽
来源:成都日报 | 段祯 编辑: 时间:2021-07-07

bb62af3da9d98329.jpg

近日,作家蒋蓝的新作《蜀人记》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蒋蓝着眼于13位“奇人”,用散文、用随笔、用思想断片的非虚构笔触去还原他们的人生断代史,强力彰显了其笔下“奇人”超越名利,尽一人之力与命运扳手腕、呵护生命的挚爱与尊严。

本书中近一半的人物访谈曾在《成都日报》发表,曾经的“新闻人物”时隔几年后,在作者笔下有了更生动尽兴的文学表达。“新闻终止的地方,就是文学开始点。”从新闻报道到文学创作,蒋蓝一语道出他的创作“秘方”。

MAIN202107061635000154578736653.jpg

作家蒋蓝:让“非虚构有了乘虚而入的机会”

红军坪的守陵人聂正远,在夹金山种玫瑰的陈望慧,“何氏三圆琴”发明人、被人称为“从木匠到教授”的民间奇人何夕瑞,中国漂流探险界最具代表性和旗帜性的人物冯春,在天台山进行萤火虫牧羊和研究的高叔先,曾在汶川地震中被困多时濒临死亡又获救的作家李西闽……这十三个普通却又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蒋蓝在字里行间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和理解,但更多的赞美和赞赏,则漫漶在他硬朗的文字之中。

其中一篇《雨夜白鸽记》,写身残志坚、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的赖雨,这篇人物访谈于2010年在《成都日报》首发,而在书里,蒋蓝一以贯之地倾向于细节说话,他是这么写赖雨的:“捧着赖雨的文稿从地下室出来,我脚上的泥浆不但没干,反而浸透了皮鞋。走着走着脚下一滑,膝盖重重地撞在拐角处的一个木椅子棱角上,惊散一地羽毛。那不过是一把结实的木头椅子,四条腿安装了四个木头轮子。我准备踢它一脚。猛然想起赖雨刚刚讲过的事情,负载她十几年的行走工具,就是这把她父亲亲手制作的木头轮椅!为了让她瘦弱的身躯坐在车里感到舒适,还特意用厚厚的泡沫做了垫子。现在搁置在此,成了鸟巢……我忍住了,向它鞠了一躬。”

中央民大教授、文学评论家敬文东为《蜀人记》写了长篇分析性序言,他说,蒋蓝的本职工作,原本就是天天和各种事故深度交往。与一般人相比,他更有机会像“先知”“春江水暖”的那只春“鸭”一样率先探知:小说叙事被精彩的现实生活逼入死角后万难继续精彩;新闻只负责报道现实生活的精彩的表面,更乐于呈现生活本来的样子,却没有耐心和兴趣深挖生活如此精彩的原因及其来龙去脉。对此,作为作家而非媒体人的蒋蓝不免暗自窃喜:非虚构有了乘虚而入的机会。事实上,蒋蓝正是当今汉语文学界最早倡导非虚构的少数几位作家之一,并且成绩极为丰硕。

记者蒋蓝:生活中的“急性子”,却对采访对象很有耐心

2004年年初,蒋蓝进入成都日报报业集团担任编辑、记者至今,如果再加上在此十几年前在四川省社科联一文化经济研究所从事编务、写作的经历,蒋蓝采访的各类人物起码也有三五百人。“在一般人眼里,鉴于媒体特殊语境与惯性,骈四俪六,辅之以起承转合,所以新闻媒体刊发出来的人物,往往被视为‘新闻人物’。而这样的人物,还有一个特点是要有一定的现实关联度和公众知名度。”

记者蒋蓝,示范了将“新闻人物”从新闻报道中抽离,继而走向文学创作的转变。在蒋蓝看来,新闻讲求实效性,讲求对事件的准确表达,却关注不到人物的七情六欲、情感纠结、思想起伏,而这些恰能在文学作品中散发光彩。从庞大人物库里,选取的这13人,蒋蓝一是着眼于他们的民间处境与人生向度,二是倾心于他们的特殊经历、个人经验与非凡事功。例如写在夹金山种玫瑰的陈望慧,从寻找“玫瑰真经”到成就高原玫瑰传奇,梦想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蒋蓝的笔下,可以看到陈望慧与梦想的较量。

蒋蓝曾自嘲“像个铁匠”,因为“非虚构写作”需要扎实的文史哲基本功,然后来到事发现场,通过时空对位,寻找当年留下的蛛丝马迹,这一系列行为看上去很像是福尔摩斯的工作,蒋蓝称之为“文学田野考察”。面对田野、大地,面对每一个受访者,“急性子”蒋蓝总有令人意想不到的耐心,他不允许自己的稿件里出现“失误和误判”,也不能给人“隔靴搔痒”之感。

一次,他去简阳采访,一个人物访谈从早上9点持续到下午2点,如果不是肚皮“抗议”,没人发现已经过了饭点。“蒋老师,你是我见过的最敬业的记者了。”在同行的报社司机眼里,蒋蓝大概也算得上一位“奇人”,“听你采访,我觉得好有趣哦。”蒋蓝笑,他说几个小时的采访时长只算“正常程序”,“通常四五千字的访谈稿件,采访时长大概在5小时左右。”蒋蓝说,最长的一次采访,你知道持续了好久吗?哈哈,15个小时!蒋蓝也曾“紧急救场”采访演员濮存昕,两人从“北大荒知青”谈起,原本半小时的专访时长生生被拉长到2个小时,后来濮存昕托人给蒋蓝送来了两张话剧票,请他去现场看演出。

有评论说,汉语语境里“书斋思想者”不少,但拥有独立思想的学人极少;我们的文坛上作家多如过江之鲫,但具有独立言路的作家,则是屈指可数。更关键还在于,蒋蓝是记者出身,他有一套从田野、从民间查找历史蛛丝马迹的眼光和超常体力——这决定了他的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