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 阅读 > 散文
宋佳欣:燃面遗梦
来源:四川作家网 编辑:胡尊栊 时间:2024-03-19

“来宜宾了,要吃碗宜宾燃面!”

“好啊,我还没吃过正宗的宜宾燃面呢。”

当我与宜宾校友一同踏进那家挂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牌子的燃面店时,还未意识到自己会回忆起怎样一段过往。

正值饭点,店内人不少,几乎座无虚席。厨房内烧水煮面,锅碗瓢盆碰撞的声音和厨房外点餐聊天、孩童嬉闹的声音不绝于耳,充满了烟火气,让异乡人在这个陌生的城市也十分安心。

朋友用方言喊着:“两碗燃面!”

“要得!七号桌两碗燃面!”那边扯着嗓子回应着。

坐下来后,更能细细感受周围的一切。隔壁一对夫妻正吃着面条,均匀裹满酱汁和配菜的燃面被不断地送入口中,女人吃得比较斯文,时不时喝一口撒着葱花的面汤,而那个男人则吃得比较豪放,全然不顾周围人的眼光。服务员忙前忙后张罗着,一会儿在这边帮客人点餐,一会儿在那边收碗擦桌,声音高亢,游刃有余。透过小窗看到厨房里师傅的手臂不断地挥动着,一会儿煮面、一会儿拌面,眼神全在一碗碗面条里。

店里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块挂在墙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牌子,彰显着宜宾燃面的历史文化和价值。电视屏幕上播放着宜宾燃面制作过程的视频,介绍着它的制作过程有多么考究。看着似曾相识的介绍,眼前猛地闪过一帧帧画面,于是一段记忆如瀑布般涌入脑海。

依稀记得很多年前的一个静谧的下午,和母亲在家里看电视,电视里播放着一个纪录片,讲的就是“宜宾燃面”的制作过程。我仍然记得那部纪录片所展示的工序有多复杂多严格,以及最后面条被点燃的样子。我看得入迷,在看到电视里的人吃掉那碗燃面时,有种抓心挠肝的感觉。我转头看向母亲,告诉她我也想吃宜宾燃面,母亲面露难色,有些犹豫,但耐不住我的央求,轻轻摸了摸我的头说:“好。”

母亲穿着一件连衣裙,窗外的阳光洒进来,照在她的裙袂上。她额头渗出一层薄汗,在阳光下泛着光。她在案板上不断地揉着面团,手法很生疏,显得有些笨拙,始终没能把面团弄得圆润平滑。我总觉得在和面的时候她就已经用完了力气。我在一旁静静看着她和面、切面条、制作配菜,这些步骤和电视里播得很像,于是心里一直期待着一会儿能把面条点燃。最后,母亲把那碗燃面端到桌上说:“快尝尝!”我迫不及待地拿出准备好的打火机,用筷子挑起一根面条,但和我预想的不同,面条并没有燃起来而是烧焦了。一句“妈妈,怎么点不燃啊?这个宜宾燃面不正宗!”破口而出,母亲张张口,想说什么,却始终没有开口。我有些失落,觉得这个不是正宗的宜宾燃面所以没吃几口就扔下那碗面走了。我现在不敢去细想母亲那时的感受,因为那是她拖着病重的身体费尽全力做出来的,我糟蹋的不仅仅是粮食……这些回忆像密密的针,飞来扎在心间,我如鲠在喉。

母亲已然离去很久了,时而忆起她。她却像是与我隔了一条波涛汹涌的河。这条河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宽,水流越来越大,我站在河的此岸,母亲站在彼岸,我越来越看不清、听不清她的音容,只剩下沉闷的水声。在许多个莫名的瞬间,当我骤然发现那些喜悦和悲伤再无法同她分享诉说时,才渐渐意识到她的离去对我来说不是夏季那来势汹汹、席卷一切的暴风雨,而是江淮一场绵绵不绝的梅雨,空气中久久散不开的潮湿。

思绪翻涌之际,一碗正宗的宜宾燃面已经端到了我的面前,似乎和记忆中的那碗燃面如出一辙,我拿起筷子翻拌均匀,很想挑起一根面条看看能否用打火机点燃,既期待又害怕把它点燃。为什么怕呢,我好像也说不清,只是一下一下地拌着面条。我看着面条变得油亮诱人,准备品尝这正宗的宜宾燃面,当熟悉的味道通过味蕾传到大脑时,我一怔,手开始止不住地颤抖,鼻子酸涩,朋友似是察觉到我的异样,问道:“怎么了?不合胃口吗?”

“我突然想起自己吃过宜宾燃面,最正宗的宜宾燃面,在很多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