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 阅读 > 散文
周萍:半城山水青为神
——青神掠影
来源:四川作家网 编辑: 时间:2023-10-18

民皆神之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青神与温江同属古蜀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诗仙李白笔下的“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写的就是蚕丛开蜀国时面对的蜀地情景。蚕丛王看重这里,选择了这里,主要是因为水,岷水,就是现在的岷江。有了水,在岷水立蜀国,就有了根。而且,这根植于水侧,然后逐水草而下,凿石为室,结草为庐,栽桑养蚕,都是水到渠成的事。这里四处的竹,也成全了蚕丛。用竹子破篾开扇,以竹枝铺垫蚕床,青神蚕桑文化和丝绸文明的衍生,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一切都是前无古人,一切都是开天辟地,“青衣蚕丛教民农桑,民皆神之”。蜀王蚕丛的故事流传至今。

不说当时,这事发生在现在,也是神奇。

幸运的是我来了。在这片青衣蚕丛加持,充满神奇的土地上,遥望这日夜流淌的岷江水,我想起了大诗人李白。在一千多年前某一个秋天的黄昏,李白从老家江油出发,来到青神,在汉阳镇,他欲乘一叶扁舟仗剑出川。当他远眺平羌,看见小三峡曲折蜿蜒、幽邃奇险,一望无际的岷江滚滚东流,背后是黛青色长满茂林修竹的中岩寺,灵秀天成,山形气势磅礴。和众多来这里的墨客骚人一样激情荡漾,李白随口吟出“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这脍炙人口的诗篇流传至今。此后,宋代的黄庭坚、范成大、陆游、陈希亮等文人墨客都在青神留下踪迹、诗作和墨宝。这些文学大家给了青神以更深的底蕴和文化内涵。

汉阳、青神、平羌小三峡注定成为当时著名诗人的网红打卡地,为后世留下很多美丽的传奇故事。


不思量,自难忘


青神中岩山山体狭长,环绕着半个青神,山脉起伏,地势陡峭,犹如一幅连绵起伏的画卷,山青水绿,层峦叠翠,峡谷幽深,翠竹郁郁苍苍。著名的“唤鱼池”就位于中岩山竹林深处的赤壁山潭间,清幽雅致。中岩山作为中国文学巨匠苏轼年轻时代读书处、初恋地,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呢。北宋年间,中岩有座书院,青神贡士王方执教时,好友苏洵送他的儿子苏轼到中岩书院读书,苏轼聪明好学,王方喜爱在心。中岩下寺丹岩赤壁下,有绿水一泓,平静如半轮明月,苏轼读书之余常临潭观景,想入非非时不禁大叫:“好水岂能无鱼?”于是抚掌三声,立时,岩穴中群鱼翩翩游跃,皆若凌空浮翔。苏轼大喜,便对老师建议:“美景当有美名。”王方于是遍邀文人学士,在绿潭前投笔竞题,可惜诸多秀才的题名不是过雅,就是落俗,最后苏轼才缓缓展出他的题名:“唤鱼池”,令王方和众人叫绝,苏轼正得意之时,王方的女儿王弗也使丫鬟从瑞草桥家中送了题名来,红纸上跃然而出:唤鱼池,更令众人惊叹:不谋而合,韵成双壁。最后,苏轼手书“唤鱼池”三字被刻在赤壁上。王方请人做媒,将王弗许配给了苏轼,是时,苏轼19岁,王弗16岁。青青的瑞草桥旁,留下多少他们的欢声笑语,多少结伴登山读书的甜蜜场景,只有天上的星光能见证,只有满山的翠竹知晓,只有那静静流淌千百年的岷江水能真正体会。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王弗和苏轼婚后只在一起度过了十一年的幸福时光,王弗27岁那年香消玉殒,给苏轼留下了终生难忘的伤痛。忽一日,午夜梦回,一首流传千古的著名悼亡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自此出炉,对亡妻的思念令人寸断肝肠。松冈上有东坡先生因思念王弗而植的三万多株松树,松涛阵阵,也无法释怀思念之苦,让他泪落千行。

东坡与王弗的爱情,已成为今天年轻人幸福浪漫婚姻的典范。此刻,我静静地站在中岩寺的唤鱼池旁,在苏轼与王弗依偎的雕塑边,看着很多年轻人倚着雕塑一起幸福合影,相信这段千古难忘的爱情,已成多少年轻人的内心向往!

 

青江绿水

 

我自幼在平原长大,却偏爱青山绿水、大江大河,行走在岷江边,对流经青神境内达数十公里的岷江,自是心向往之已久。

青神位于龙泉山脉以西,眉山以南,山脉逶迤相续,在这种挤压中生长出来,呈盆地状展开,中部为岷江冲积平坝,地势平坦开阔,整个县内江河纵横,溪流交错,有“一江五河三十二溪流”之称。岷江,碧绿清澈的激流时而如玉带飞瀑,时而汹涌澎湃的声浪如虎啸龙吟,两岸的美景胜迹如璀璨群星,亘古不衰的江水与延绵不绝的文明在天地之间回响,演奏出雄浑壮美的乐章。特别江湾一带,岷江至此水面宽广,“山随平野阔,江入天地流”,江水清澈见底,荡漾出阵阵涟漪,如同写意的水墨画。岸边的渔火,星星点点,照亮江面,给人以温暖和宁静的感觉。远山含黛,恰似牵引着人们的思绪。在这宁静的夜晚,静静地临水相望,思绪万千。远处的山峦,苍翠葱茏,云雾缭绕,山水相伴,仿佛进入了一个神话王国,美不胜收。

黄昏,夕阳西下,暮色降临,天边的一抹灿烂云霞如梦似幻。在岷江堤岸上散步,江面开阔,渔火点点,若隐若现。正值盛夏酷暑之际,江风吹来,清凉拂面,这宜人的夜景无不让人迷恋。

 

竹艺天下

 

如果说,青衣神和桑蚕是青神与古蜀文明交流的一种语言,那么,竹则是青神与世界交流的另一种语言。青神竹编甲天下,青神竹艺制品早已远销欧美、日本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毫无疑问,青色是上苍赐予青神的秘语,悠远绵长,又恰到好处。

我惊艳于青神的青。在五彩缤纷的秋季,青神依然是青色的——江河青青,群山青青,田野青青,炊烟青青,鸟鸣青青……青色,青神大地的底色,自古而来,自然而然。

而在春天,漫山遍野青青的竹子,让它的青更寥廓、更浓烈。

青神的竹子比蚕桑还要久远,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据《蚕丛氏的故乡》记载:早在5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青神县的先民便开始用竹编簸箕养蚕,用竹篓装石治水、编竹器用于生活。到了唐代,青神有了竹制品交易市场。清代光绪年间,青神竹编“宫扇”被列为朝廷贡品,现在还有一把收藏在沈阳故宫博物院。

我们在青神文友的强烈推荐下,参观了外形如青笋状的国际竹编艺术博物馆。里面陈列着各种竹编精品,馆内竹制品琳琅满目,目不暇接,平面竹编、立体竹编、瓷胎竹编和竹家具一应俱全,竹产品多达3000余种。这里的竹灯笼登上了天安门城楼,见证了开国大典;这里的竹编作为国礼,赠送给多国政要,这里成功举办了中国竹文化和中国国际竹产业交易博览会,每年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游客纷至沓来。

在竹艺博物馆内,我们参观了精美绝伦的竹编艺术品,正在编织的工艺师手里的竹子仿佛已经不是竹了,是丝线,他们动作娴熟地对竹片进行分片、刮青、刮丝、剖丝,每道工序进行很多遍。竹片被抽成丝,剥成纱,绘成画,编成多彩的美好生活。竹编画“清明上河图”是竹艺馆的镇馆之宝,用篾细如发丝,织品薄如蝉翼,画面光洁如绸,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细看则有青青竹色隐隐浮现、飘逸灵动,直沁心脾。

 

家风长青

 

青神,不仅山清水秀让人心旷神怡,这里的人文资源更是底蕴深厚。自古以来才子佳人辈出,如大文豪苏东坡的母亲程氏夫人以及前后两任妻子王弗和王润之,都是青神人。青神至今都流传着苏母程氏夫人勉励夫君读书的故事。程氏夫人以身示范,以良好的家风严谨的家教熏陶其子,并亲自教授两个儿子,最终劝夫以进、教子以学、持家以简,全力辅佐其夫苏洵及儿子苏轼、苏辙,最终成就了一门三父子三词客,使苏家三父子在人才济济的“唐宋八大家”中占有三席,苏母成为青神人的骄傲!此外,青神还出了一位近代著名的革命女性毛慈影。她在1934年参与领导青神县西山红军武装起义时因起义失败不幸被俘,并被国民党当局残忍杀害,年仅19岁。毛慈影的一生虽然十分短暂,但她为共产主义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却永远活在青神人民心中,她的英雄事迹永垂青史。如今的青神,人才辈出,涌现了一批又一批才华横溢的作家、诗人、艺术家。中国竹编艺术大师陈云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代表作《鹊华秋色图》《幽远》《苦乐清凉》等竹编精品获得国家级博览会金奖,他本人荣获了世界知名人士金盾;获国际国内金、银奖18个;获全国妇联、文化部、中央电视台联合颁发“最佳才艺奖”;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还有汉语写作第一个自觉的散文流派——“在场主义”的创始人和代表作家周闻道先生,在散文写作与研究中,第一次确立了散文性和在场精神。

青神,半城山水青为神!

在这里,山与水,人与文交相辉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融合,将继续吸引着文人墨客慕名而来,去感受那山、那水、那座城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