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 阅读 > 其他
科幻话语关涉人类文明的伦理之思
——观看电影《流浪地球2》有感
来源:四川日报 | 蒋峰 邱龄浩 编辑: 时间:2023-03-02

  电影《流浪地球2》与前作相比,除成功延续其在电影工业水平上的优质表现外,还在人文主题表达上更具思辨性。作为对前作叙事的世界观补充,《流浪地球2》讲述了人类面对太阳氦闪危机,在诸多拯救计划中争执不断、矛盾重重以至陷入冲突、对抗的惨烈境遇,但最终依靠人类的大团结,选择了最具希望的“流浪地球计划”。影片在这一深刻指涉人类文明进路的叙事话语中,于历史与未来两个向度上涵括了诸多生命伦理之思。

人类文明的历史之思
  从历史维度看,人类文明的延续离不开人类历史的根基。《流浪地球2》的叙事时间设定为未来时刻,但在文本叙事中却不断指涉历史,并最终在回溯历史中重建了人类大团结的命运共同体意识。
  片尾,刘培强问:“人类能活下来吗?”AI莫斯回答:“从历史上看,文明的命运取决于人类的选择。”但在人类的文明进程中,每次选择从来都不是一场轻而易举的旅程。影片的科幻语境,揭示出了这种选择的艰难性。
  面对太阳氦闪危机,人类提出诸多拯救自身命运的未来计划,如“数字生命计划”“移山计划”“方舟计划”等。但在地球面临生死存亡的极端境遇下,它们都面临严峻的现实问题,即要么挑战人们习惯了的伦理观念,要么耗尽地球的整个资源(“数字生命计划”试图劝说人们抛弃肉身成为虚拟的数字存在,“方舟计划”只能有少数人搭载方舟,“流浪地球计划”要全球支援)。
  因个体乃至群体的选择不同及资源的有限,各种计划一开始便显现出彼此间的互不兼容,文明内部的斗争、冲突、对抗不可避免。片中,城市成为废墟,造价高昂的太空电梯、空间站、月球发动机遭遇破坏等,都令人触目惊心。
  虽然选择意味着冲突,但也正是在冲突中才呈现文明之路得以延续的机遇。
  在《流浪地球2》中,图恒宇作为潜在的“数字生命计划”的支持者,为能给女儿一个完整的“人生”,窃用量子计算机,导致月球撞地危机。但他的这一徇私行为,恰是“流浪地球计划”得以成为现实的关键因素。这一情节也暗指人类文明之路的悲剧性一面,即真正的生存机遇离不开残酷的矛盾斗争。
  中国驻联合政府代表周喆直,用一张15000年前的一根愈合的人类股骨化石的照片,激发人类的团结意志。可见,在伦理叙事层面上,影片是在回溯历史中重建起人类大团结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并再次彰显人类文明之路的超越性一面。

人类文明的未来之思
  从未来的维度看,《流浪地球2》亦在对“数字生命计划”的多次反思中,探讨了人的未来生存是寄托于机器意识还是身体感知的伦理之问。
  影片伊始,简要介绍了何谓“数字生命计划”,亦即从人的本质就是一堆电信号的认识出发,将人的大脑意识存储于计算机中,再通过计算机的不断迭代,实现意识的永生,人就不再依赖肉身而存在。
  其实,关于“人”究竟是意识主体还是肉身主体,在哲学认识中一直是备受争论的伦理话题。片中研究量子计算机的科学家图恒宇和马兆,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思维认识。
  图恒宇出于车祸害死孩子的愧疚,选择相信数字生命的真实性,执意于女儿能借量子计算机得到数字永生。因此,他不惜一切代价验证量子计算机能给数字生命带来的可能性。马兆对数字生命持怀疑态度,不确定人成为永生的数字生命后未来会变得更好还是更坏。从现实境况看,他鲜明地指出,对于当下灾变时刻,这种能实现永生的数字生命对那些企图逃避的人极具诱惑性。
  然而,影片多次借周喆直之口,表达出“危难时刻,唯有责任”的生命担当。因此,倘若数字生命技术得到普及,人们便可能纷纷选择逃避现实,藏匿于计算机世界。当太阳吞噬地球时,也是人类文明消失之日。这对人类文明的延续而言,显然是没有希望的。所以,人们在危难中只有勇于担当,齐心协力,团结起来,选择“流浪地球计划”,人类文明才有未来。
  可以说,影片在末日科幻语境中告诫人们:从人的现实生存境遇来看,人是肉身的存在,身体在世界中的涉身体验和处境认知,是个体作为一个自由人能真实体验世界的生存基础;人们应该在现实中努力生存,而不是寄托于计算机制造的幻象。
  综合观之,《流浪地球2》在精彩的科幻影像话语中,蕴含了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深刻反思。在历史的维度上,它揭示出人类文明总是在充满矛盾冲突的选择中不断向前发展的轨迹;在未来的维度上,它呼吁人们勇于承担责任,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延续作出贡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