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 阅读 > 散文
蒋蓝:化风景为山水的写作
来源:四川经济网 编辑: 时间:2023-03-01

1972年3月,国画大师陈子庄开始到龙泉山写生。有不少弟子或乘车或用自行车载子庄师前往龙泉山。陈子庄那时患有心脏病,气促而腿软,走到山泉镇就无法再走了,平息下来后就开始写生。有人见了大感不解,龙泉山有什么好景色呀?毫无嵯峨奇诡之相,如何入画?见别人问,子庄气喘得紧:“景色并不一定是眼前的实景,而是心与现实交融之境……我看到的不是风景,而是心中的山水。”他前后画了数百幅写生,竟然无一重复,后整理成《龙泉山写生册》34幅山水小品。其中《山中有佳境,欲说已忘言》就堪称这一时期心境的显露,真是物我两忘,唯有那涌动于生命河床的大喜悦,在龙泉山野间,立地为艳丽接天的桃花。近二十多年,我数十次登临龙泉山,也读到作家凸凹笔下的龙泉山,雍也笔下的龙泉山与洛带古镇,看到了摄影家嘉楠立足龙泉山拍摄的环绕成都的壮丽雪山……近日又读到散文家吴文政笔下的龙泉山,凡此种种,让我看到了一座山在不同人心目中的造像。

作家吴文政的散文集《龙泉山 我靠山》,大体有两大主题,一是亲情叙事,一是行游记录。这两者的表达方式,几乎都是短章。鉴于当代散文俨然已有越拉越长、越写越虚、不写个万把字就不会出手发表的群体性趋势,别人是有几颗黄豆就渴望磨一锅豆浆,吴文政却是在刻意浓缩,就像遍布龙泉山的红壤与石头,把那些蛰伏于大地的风声、雨声、读书声,以及眼泪和鲜血,静静收纳于土石,沉默、执着、昂首向天。

我曾经说,在我心目中有“写作的四个向度”:

第一,散文是拥有读者最多、作者最多的文学体裁。这就决定了好散文的难度。

第二,汉语散文的精神应该是:真挚、真实、真在。散文是中华文化得以立足传承的伟大形式。在文学写作门类里,散文保有的传统精华最多,被西方技法宰制相对较小。

第三:诗歌大体有两类,一类是旱地拔葱式的,渴望在云端放置自己的眼睛来俯视大地;一类是回到大地深处,渴望把那些匿名、匿身的事物,尽力托举起来,成为天地间不可或缺的组构。我在散文与诗歌之间侧身而立,在全力俯身大地之余,我们托举起来的事物,希望不但有土地蕴含着的全部气质,更有巴山蜀水的苍绿、厚云与哀痛。与诗歌的飞翔美学不同,散文是一种大地写作。随大地起伏而共振。我努力践行“正写才是硬道理”。

第四,文学深处,法相涌立。鸡汤文、励志文不是散文正道。好散文就是回到事物之中,就是不露声色的细节呈现。我也特别赞赏文学化的名物写作。

以此观之,我认为吴文政的散文具有一种大地气质,在山道上踽踽独行,从而清晰地留下了自己跋涉的脚印。而且,那种从脚底直贯头顶的激情涌动不息,也成为他散文的一大亮色。

在首篇《龙泉山 我靠山》里,吴文政就开门见山,将自己的旨归和盘托出: 

“龙泉山啊! 父亲亦归你,父爱已成山! 无论何时何地,是百年前还是百年后,你都是:傲立心海的大山、圣山、我的靠山!

我的祖辈和龙泉山已经结下不解之缘。一边是生我养我故乡,一边是繁华的大都市,从贫穷落后的小山村,来到山另一边的国际大都会,这是命运的突变,更是记录着一个人的奋斗史,父亲生命的起点和终点,也是龙泉山。

而今的我,更是依附于龙泉山,这一辈子围绕这座山,生于斯、息于斯了!

或许我的子孙立足高远,走出了更大更广阔天地,他们的根却永远扎在龙泉山。这不能改变,也不会改变。” 

如果说,“去抒情”是先锋散文的一大特征的话,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涌动于血脉里的律动?读到这些文字,我丝毫没有觉得这是滥情,而是最为真实、最为自然的感情呈露,也是散文写作不可缺失的推动力。

山,成为人生的靠山;山,也可以成为他的文学依托。

吴文政在行文里,往往还有不少议论,这样的文字成为了他心路历程的另外一种表达,也是他反思现实种种的言路。比如《龙泉山,春的畅想曲》: 

“人生一世、 草木一春,任它花开花落,任不同的角色登台与谢幕。即使荧光灯永远打照不到你身上,即便做了一个完完全全黑暗中的独舞者,都顺应自己的角色和位置。做那个纯粹的自己,守住心中那一朵莲花,精心培育种在心中的那株菩提树……” 

在我看来,这是一本主题突出、家国情感浓郁的散文集,不同于寻散文的小感伤与蜻蜓点水的浮泛,是其整个散文创作中极富独特地域性与现实性的文章。也许有读者会认为这样的直抒胸臆的文字虽保持了一个作家的热情与坦率,但似乎缺乏散文更为纵深的、细腻的艺术感染,在这个高速转型的时代,在传统农耕山地朝向大都市的过渡地带,他无暇于绮丽风光沉醉,更为可贵的是,作家把反映社会的触觉伸延到大自然当中。作为游记中的精品,他一路上谈说风情,引经据典,把读者引入到龙泉山的时空。他对历史格局下自我的在场感、参与感十分重视,这进一步衬托出面对风云变幻而守正的赤子之心。

无论遭受了怎样的创伤,家乡的山水,总会让伤口痊愈。遭遇困境,动辄就说“随缘”人,首先是虚弱,接着就是虚无加虚伪了。而动辄就引用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人,似乎没有注意到在烟雨之前,还有炸雷一般的两个字:“谁怕。”

这也是我从吴文政散文里感受到的力道。

陈子庄大师说过:“我看到的不是风景,而是心中的山水。”风景是外在的,是鸟语花香,唯有深润大地情怀的人,才能悟出景物深处的流淌山水,恰与心律同步。希望吴文政在写作之路上进一步厘定具象与抽象,把简洁、天然、直率的文风进一步得到开掘与阔达,就像龙泉山飞荡的云瀑,为我们带来更多的绮丽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