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 阅读 > 文学访谈
直击北京图订会|罗伟章:当代性书写是理解《下庄村的道路》的关键
来源:重庆日报 编辑: 时间:2023-03-01

“‘愚公精神’值得歌颂,但如果只有这个还远远不够,更重要在于,这种精神必须有当代的传承 。所以,要更好地理解《下庄村的道路》,就得注意其中的当代性书写。”2月25日下午,著名作家罗伟章在北京图订会现场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b8014a90f603738d85b9c07faa5e785af919ec49.webp.jpg


▲罗伟章在对谈活动上。记者 赵欣 摄

当天,罗伟章与作家高旭帆、冯良及评论家刘大先一道,现身四川文艺出版社举办的“当代小说的民族性与地方书写四人谈”活动。他们带来了各自的新书——《凉山叙事》《崩岭规则》《翻过瓦吉姆梁子》《凉山的人》等与读者见面,还立足于地方书写视角,对当代小说进行了文化解读和审美探索。

与《下庄村的道路》类似,《凉山叙事》也是脱贫攻坚大背景下,罗伟章将目光聚焦于西南山乡的作品。书中写到的大凉山腹地昭觉县,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县,2018年伊始,这里成为脱贫攻坚的热土。本书紧扣这一时代命题,但又超越命题本身,以宏阔的历史视野,从人类学、民族学和内在观念的角度,层层递进,深入解析。物质和精神,我们和他们,今天和明天,由此相互映照,共同汇流成奔涌的大河。理解、庄重和宽博,合力构成本书气质,使之成为兼具现实性、文学性和思想性的典范文本。

“两本书都跟山有关,内在的一致之处,都是当代性书写。但一个侧重于观念的改变,另一个则在于精神传承和创新。”罗伟章告诉记者,《凉山叙事》主要关注观念改变,关注彝族人民在“一步跨千年”的变迁中如何去适应现代化的过程;《下庄村的道路》侧重于精神的传承和创新,比如毛相林被誉为“当代愚公”,“当代”这个概念非常重要,因为他在修路之后要致富,致富要讲科学,不能再凭力气蛮干,他要种植经济作物,要请农业专家、科研工作者来考察,看土壤适合哪些种子生长,就是要讲科学。

《凉山叙事》也是当代小说中民族性与地方书写的优秀作品,对此,罗伟章有自己深入的思考,“民族与民族之间不应该有一种刻板印象或者来自先验的判断,而是基于个体去交往和接触,在交往沟通中会获得鲜活的印象——民族之间的共性要远大于异质性。”

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生态发生的一个重要的结构性变化是“边缘的崛起”。而四川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文学现场,也不断涌现出不容忽视的文学力量。地理空间意义上的“边地”显然不再是文学意义上的边缘之所,资讯的流动和媒介技术的更新,使之更体现为一种文学格局和意识的自觉改变。

参与对谈的作家、评论家也表示,当代小说的民族性可以充分展示、叙述与理解中国文化的复杂性、丰富性与变异性,促使文化的更新转型,而各种文化主体之间的交流,也是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难以替代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