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 阅读 > 文学访谈
创作三人谈 | 一本书写不尽锦绣成都
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 时间:2023-02-24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姗姗

  章夫:巴适,就是成都最地道的生活美学
  在《有一种生活美学叫成都》中,成都作家章夫主要承担了“美学寻古”的部分,他从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汉代蜀锦织机写起。“如果真要为成都找一件适配的地标性文物的话,我一定会选这款汉代织机,它的背后,就是一个锦绣成都。”章夫直言,“远古、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成都,如一部有形或无形的巨型织机,这座城池的百姓都是经纬线上不可或缺的一分子。这部巨型织机,就着那些色彩斑斓的‘经纬线’,用千年的智慧与繁忙,织出了一个丰润的锦绣成都。”
  除了“锦绣成都”,章夫认为,还有一个词,能准确地概括成都的生活美学,“那就是四川人常说的两个字,‘巴适’。这两个字的内涵和外延非常丰富,因为我们四川人口中的‘巴适’,是一个要求很高的词,特别是对生活要求很高,无论是物质生活层面还是精神生活层面。茶馆、酒吧、大街甚至书房,我都能深深地感受到这两个字的存在!”
  一本书,是写不尽成都的生活美学的。章夫认为,“不断有人,也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成都的生活美学建构当中,这个城市,如同一个强大的气场,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四川盆地,集聚效应,将不同的文化聚集起来,包容、融合,孕育出独特的城市文明,刷新着生活美学,再深入到人们的骨子里去。”

  庞惊涛:虚实相生的生活美学正在成都叠加优化
  成都作家庞惊涛在书写中,尽力从“实有”和“虚像”两个维度入手,去展现成都的生活美学。“实有”的部分,就是历史以来形成或者说传统影响化成的、实实在在存在的生活美学,比如本书第一部分“美学寻古”中提到的蜀锦物象之美、水润成都的地理气候及其环境之美,以及滋养精神和气质并形成强势文化输出的饮食之美。而“虚像”的部分,则应指向当代以来成都人,尤其是那些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蓉漂”,和“老成都人”一起创造的美,比如幽默乐观的生活态度、对文艺生活的追求及其仪式感、体现在待人接物方面的优良教养乃至拥抱世界的开放生活美学等。“这样虚实相生而相济的美学,构成了成都立体丰富而全面细腻的生活美学。”庞惊涛感慨。
  谈及阿来倡议的每个人都来做城市生活美学的设计者和参与者,庞惊涛赞同之余更提出了实践的方向:“我们每一个人,既是参与者,也是创造者,还应该是审慎的观察者。”所谓观察,乃因于这些新生的生活美学,在成都有一个被理解、认同和接受的过程,庞惊涛以当下很火爆的“围炉煮茶”为例,“它可能并不太适合其他城市,但它是不是成都自我创造的,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被成都人接受了,也就成了成都生活美学的一部分。”

  刘锦孜:极尽所能地去感受当下就是建构生活美学
  刘锦孜也用了一个四川方言来形容成都的生活美学,那就是“安逸”。“绝大部分生活在成都的朋友,都感觉生活满足,工作快乐。一个生活在成都的人,即便一年都不出成都市,也能每天变着花样儿,找到生活的乐趣。”
  除了作家,刘锦孜还是个美食爱好者,写歌、唱歌的音乐人,所以,刘锦孜笔下的内容也有其切身爱好的极大投射。她透露:“我的家乡在成都市新津区,这个地方除了河鱼好吃之外,过去还出现过许多名震天下的川菜大师。比如新中国四大名厨之一的罗国荣,还有王海泉、黄子云等,都是成都新津人。”
  正如刘锦孜所言,成都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可以微小到享受阳光的地步。所以,在她看来,享受成都的生活美学和建构成都的生活美学,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我们只需要由衷地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极尽所能地去感受当下,认真生活,不疾不徐地实现自我价值,就是参与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