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 阅读 > 散文
凸凹:万源寻踪老鹰茶
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 时间:2023-02-15


采摘老鹰茶。黄刚 摄

老鹰茶。黄刚 摄



老鹰茶,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毛豹皮樟的嫩枝嫩叶晒干后,可当茶泡饮,当地称它为老鹰茶,也作老茶。老鹰茶的叶片呈椭圆形,面绿背白,故又称白茶,富含芳香油、多酚类化合物,泡饮时较清香,滋味厚实,先涩后甘,滋味浓而口劲大。《本草纲目》有“止咳、祛痰、平喘、消暑解渴”等记载。
  从成都出发,驱车六七小时,到了万源。翌日,上午,去瓦子坪村,阴冷了好一阵的秋日,突然见了太阳。阳光照身,是恰到好处的温暖,打在漫山遍野的茶园身上,是油绿绿、亮晶晶、扑闪闪的折光,赤橙黄绿青蓝紫,左右高低,各有其美。我不由激动起来,啧啧地赞叹,对应着茶香、鸟鸣和当地茶农的古道热肠。


  穿行在茶农“别墅”般的新居村寨,和坡上坡下一垄一沟铺排着绿色“长城”和“火车”的茶园,万源市文联主席胡平向我们介绍,瓦子坪村隶属万源市石塘镇,主导产业为茶叶,种植面积5500亩,亩产105公斤。该村以建设“中国硒部茶园走廊”为发展定位,被评为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省级四星级农业园区。
  万源,四川省的一个县级市,川陕渝接合部,茶马古道重要节点,革命老区。长得像瓦子坪一般的现代高标准茶叶基地有44个,除石塘外,石窝、固军、草坝、白羊等乡镇也有。
  万源境内石窝镇古社坪的摩崖石刻《紫云平植茗灵园记》,刻于公元1109年,是中国最早记载种茶活动的石刻文字资料,拓片现存于中国茶叶博物馆。全市现有茶园24.745万亩,年产干茶6590吨,系“中国名茶之乡”“四川茶业十强县”。巴山雀舌、大巴山富硒茶、雾峰茗尖等万源本土名茶,获“中国文化名茶”“中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金奖”“四川十大名茶”等省部级以上奖项达数十个之多。
  在古味十足的“茶文化小镇”,望着玻璃杯里沉沉浮浮的妙境与禅意,品着清香、甘醇、高贵、满口生津的富硒雀舌,正感佩万源茶业生机葳蕤、茶农收获有加呢,高耸入云的八台山,几只逆风飞翔的老鹰,竟不容分说插入脑海,让我的记忆叠浪涌来大碗大碗的老鹰茶。


  与万源结缘,因于父母,与万源茶结缘,还是因于父母。上世纪50年代,毕业于重庆园艺学校的父亲,响应国家支援老少边穷地区号召,只身一人来到万源。我四岁那年,为解决两地分居,毕业于内江女中的母亲,从工作地成都西郊灌县,带着我和二弟落户万源。父母的工作单位茶果站,隶属万源县农业局,全称茶叶果树栽培技术推广站。父亲任站长,他是“文革”后首批高级农艺师。生活在茶果味浓郁的家庭,左耳茶,右耳果,小小年纪,不成为喝茶品茶的“老鬼”都不行。
  那时的万源,很多家里的堂屋角落,都有一个火塘,煮饭、烹菜、烧水、烤红苕、熏腊肉,以及烤火取暖什么的,都由火塘解决,茶饮也不例外。茶饮与火塘产生联系的,是一只口径有两个拳头大的搪瓷缸。搪瓷缸有盖,有把,大多为白色或黄色,外壁是醒目的红色语录。由于缸子系铁制品,经久耐用,家家户户都喝成了老缸。磕磕碰碰,表皮残缺,露出几处黑色铁迹,却不碍茶事。泡茶时,抓一两把老鹰茶,放入缸中,冲小半缸鲜开水,发几分钟,捉缸在手,逆时针荡几转,顺时针浪几圈,然后掺满开水,少顷,倒入土碗,即可边吹边小口啜饮,待茶汤不再烫嘴,仰脖,咕噜咕噜一饮而尽。这是讲究的人家,大多人家是会省了用碗一节的,不论主客,一律端茶直饮,对着一只缸展开车轮大战,你饮我饮大家饮,爽歪歪,不亦乐乎。不喝茶的时候,搪瓷缸独坐火塘边,煨着,保着温,想一些鹰事。
  老鹰茶呈琥珀色,气味独特、诱人,其养眼的汤色,扑鼻的茶香,有一种令人一吞而快的冲动与代入感。进入舌齿的一瞬,仿佛猛禽在口洞扑腾,又仿佛大山与天空在味蕾撒野,有突然,有冲袭,有劲道,有嚼头。先是中药的香与苦涩,待茶水顺喉管的河道飞流直下,一团入心入肺、不断反应的美好,迅速原路返回,满嘴留下深远、悠长的回甜,像老鹰远去,消失天边后,还有空气为它拉风。
  老鹰茶经泡,耐喝,寡淡后,或嫌茶味不够浓烈,就直接把搪瓷缸盖上,放火上煮,沸了,拿掉缸盖,继续煮,直到茶汤变深,茶香满屋。因有隔夜不馊,“隔夜茶”依然好喝特点,喝淡茶的人,节俭的人,尽可按着自个儿的性子来,一直将茶汤喝白,才另起炉灶,换茶重泡。凡茶,皆有漂洗、解性功能,就是说,吃什么解什么,药性、毒性、酒性、醋性,等等,都可以解,多多少少减轻其进攻势头。老鹰茶尤善能道,照当地人说法,它“刮油很凶”。所以,过年时节,为消饱胀、去油腻,一些人就用茶汤煮饭,干饭可,稀饭亦可。茶汤煮饭,用时短,饭香,没有下饭菜都可扒两碗。据说茶饭之俗,在朝韩甚为流行。万源有俗语,“好看不过素打扮,好吃不过茶泡饭。”若嫌煮食麻烦,可直接吃茶拌饭。


  许多城里人,泡过老鹰茶,喝过老鹰茶,却没见过老鹰茶长什么样,想当然以为,就是茶树上那些嫩芽以下的老叶,其实不然。因为父母的原因,虽未能目染,却已自耳濡,理论上大致知道老鹰茶是咋回事。
  老鹰茶不是茶园里一垄垄摩肩擦背排成仪仗队的小茶树,而是一种野生乔木,学名“豹皮樟”,产地广泛,西南为甚,川渝为优。万源地处大巴山南麓,海拔335米至2413米,境内崇山峻岭,云雾缭绕,飞禽起落,水流密布。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空气清新,特别适宜豹皮樟朝着优质、野生老鹰茶树方向豹变与飞越。
  万源当地的朋友告诉我,老鹰茶当地也叫老茶,因其叶片面绿背白,又称白茶,《本草纲目》说它有“止咳、祛痰、平喘、消暑解渴”作用。
  老鹰茶不光绿林好汉般啸聚山上,它早已下山,闹进城邦,山上山下铺天盖地,沸沸扬扬。川渝两地,火锅遍布,大壶大壶的老鹰茶,几成餐店标配。随着酿酒术的高明尤其蒸馏术的诞生,武松式的那种大碗喝酒的江湖快意早已失传,值得庆幸的是,老鹰茶的填位,延续了那种快意。与老鹰茶类似的茶俗,还有北京和日本的大碗茶。
  因了人人饮用,家家都能自采自制,价廉物美等缘故,在我的认知里,老鹰茶是茶叶帝国里的老百姓,食物中的苞谷、红苕和洋芋,野生茶中的头羊。


  30岁那年,我随所在的三线航天基地调迁,离开万源到成都。一晃,30年过去,但至今仍记得第一次采制老鹰茶的经历。
  不是初一暑假就是初二暑假,母亲下乡到白羊一带指导茶叶栽种,携我随行。按乡政府安排,母亲和我入住杨家大院,母亲白天在外工作,留我在大院做作业,说有什么不懂,问小姐姐。小姐姐在县城念高一,假期回乡,帮家里干点农活。这天,吃晚饭时,小姐姐说,你不是要看老鹰茶树吗?明天我带你去。
  第二天一早,小姐姐朝山上走,我缀在后边,屁颠屁颠一路追撵。她背着背篼,腰缠葛藤,别一把弯刀,也把我装备成了这样,只是背篼比她小。她说,老鹰茶春天采的是嫩芽,这次去采树叶,都可以做茶,各有各的好。又说,制好的老鹰茶,放两年后,如果生了虫,叶子残缺,难看,但泡的茶更香。
  到了半山腰,她指着一些三五米高的树说,这、这、这,都是老鹰茶。话毕,猴子一样,噌噌噌上了树。她抡起弯刀,对准叶片茂密枝丫开砍,一场绿雨,来得快,去得快,一会儿工夫,树周铺了绿地毯。她顺主干梭了一半,松手,蹬脚,跳了下来,动作干净利索。跟着,我们把枝丫上的细枝末节剃下来,放进背篼,粗干则晾在一边,干后当柴烧。转移场地后,我急于上树,央求她,她便揎着我上了一棵好爬的树。我学着她的样子,抡起雪亮的弯刀,抖抖索索,把动作也扭成了弯刀。我俩背着枝叶下山,路上,看见一架竹梯搭在老鹰树上,一位老妪站在竹梯上挥舞弯刀。
  回到杨家大院,照着小姐姐的样子,我把制茶的流程走了一遍。首先将细枝末节,一把一把置于垫了篾席的木墩上,拿砍刀斩成一二寸长的鲜叶碎片,捧入簸箕。然后,将清洗干净的鲜叶碎片,倾入炒锅,用竹筷翻炒。接下来,将炒过的叶片,倒在木板上使劲搓揉,成团,掰散,搓揉,如是再三。最后,将搓揉到位的熟叶,铺在篾席上阴干,老鹰茶诞生。这一飘逸着醉人茶香的过程,最难拿捏的,是焙炒火候和搓揉程度。
  4岁前,我身体里的水,是都江堰的岷江,4岁后,是万源的茶。自与万源这片神奇的土地产生联系后,50多年来,几乎从没离开过万源茶,出差都随身携带。50岁以前绿茶,近十年来,因睡眠不好,改成上午绿茶,下午老鹰茶。
  喝过那么多万源老鹰茶,却从没在万源的鹰背上喝过,更没在老鹰嘴上喝过。所以,在鹰背上,尤其老鹰嘴上,喝老鹰茶,已成我多年生就,至今未遂的向往、诗和远方。鹰背,万源一镇名;老鹰嘴,鹰背镇最高山峰。
  如果说老鹰茶因有鹰的性格和雄风而像鹰,那万源茶,直接就是一只从大巴山深处飞出的古老而年轻的大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