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 新闻 > 文学动态
新时代呼唤更多乡土文学经典
来源:中国作家网 中国艺术报 黄高锋 编辑:骆驼 时间:2022-06-24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从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的脉动,把艺术创造向着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敞开,向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敞开,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讲话既高瞻远瞩,又继承创新,具有深刻的理论性、艺术性、实践性和启示性。讲话对于广大文艺工作者正确和把握认识文艺与时代的关系,创造新时代乡土文学经典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回望百年现代乡土文学,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发展经历了复杂的时代嬗变。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文坛,形成了一股引人瞩目的“乡土文学”创作潮流。现代乡土文学分现实和写意两脉,乡土文学现实主义一脉,由鲁迅开风气之先,经由鲁彦、许钦文、蹇先艾等乡土文学作家继承开去,形成主潮。乡土文学写意风格,由废名、沈从文发源延展,形成潜流,影响深远。产生于中央苏区的工农兵文学随着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正式发表,勃兴了工农兵文学思潮,并很快在解放区形成一股洪流。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农村题材小说包括其它农村文学体裁,占据了文坛重要地位。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和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成为文坛亮丽的风景线。进入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以汪曾祺为代表的一批作家承袭了沈从文所开创的乡土文学写意一脉,为文坛吹来了一缕清新的风。与此同时,伤痕文学、改革文学、反思文学等带有鲜明时代标记的文学潮流中都不乏乡土文学精品力作涌现,呈现蔚为大观之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一批敏锐的作家把握时代脉搏,在城乡社会变革大潮中推动了乡土文学的再造和流变,同样创作出了一批脍炙人口的乡土文学经典。置身于21世纪之初的都市化浪潮,在城乡二元格局演变的时代发展中,乡土文学在日益萎缩的发展空间中寻求新的拓展和突破。

创造乡土文学经典是新时代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党的十九大报告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绚丽多彩的新时代,又是一个思想多元、价值多样、审美多变的新时代。步入新时代,中国的广大农村正在发生着新的历史性变化。当前,我国已经顺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正在神州大地如火如荼推进,奏响着时代的强音。面对新时代的“山乡巨变”,用文学之笔记录、书写、讴歌新时代,是作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在全国人民正意气风发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砥砺前行、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大背景下,在不断加快的现代都市化发展进程中,如何创作出与新时代相匹配的、无愧于新时代的乡土文学经典,是一个值得深入思索的问题。

何为经典?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经典通过主题内蕴、人物塑造、情感建构、意境营造、语言修辞等,容纳了深刻流动的心灵世界和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包含了历史、文化、人性的内涵,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能成为不会过时的作品”。经典蕴含有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和卓越的艺术价值,是思想性、审美性、艺术性的高度统一体,具有超越时空的独特魅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了文艺工作者塑造艺术经典的重要性,“文学艺术以形象取胜,经典文艺形象会成为一个时代文艺的重要标识。一切有追求、有本领的文艺工作者要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不断发掘更多代表时代精神的新现象新人物,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美学风格,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为时代留下令人难忘的艺术经典”。鲁迅笔下的阿Q,沈从文笔下的翠翠,赵树理笔下的小二黑和小芹,柳青笔下的梁生宝、梁三老汉,路遥笔下的高加林、刘巧珍等等,都给读者留下了刻骨铭心的经典记忆。作家要强化经典意识,潜心创作乡土文学精品力作,特别是为时代立传的乡土经典之作。

如何创造新时代乡土文学经典?首先,要增强对中国乡土社会时代变革的把握力。文艺要想更好、更深刻地反映时代,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作家要深刻洞悉、理解和把握时代。进入新时代以来,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中国广大乡村正在经历着一场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习俗等方方面面的深刻变化。尤其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实践,赋予了中国广大农村新的时代图景。描绘乡土中国变革的伟大实践,是作家义不容辞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当代作家可以创作都市职场小说、历史题材作品、奇异玄幻文学、“心灵鸡汤”散文等等,但也应更多去关注乡土文学创作。作家要主动更要善于把握时代脉搏、洞悉时代动向,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乡土大地,注重向现实深处开掘,从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汲取灵感,给予全景式、多方位、立体化的艺术呈现和深刻反映,创造有深刻洞察力、丰富思想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的乡土文学经典。其次,要重在表现乡土变革中的中国精神。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这也就决定了作家创造乡土文学经典要以彰显中国精神为根本旨归。作家要满怀热诚、心怀真情,心系民族复兴伟业,认真倾听时代发展的铿锵足音,生动讴歌改革创新的火热实践,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用文学之笔记录伟大实践中涌现出的新的人物、新的故事、新的风尚,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要矢志不渝追求真善美,艺术展现乡村社会的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善于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把彰显中国精神贯穿于乡土文学经典创造始终,以此启迪思想、陶冶精神、温润心灵。再次,要继承传统与坚持创新相结合。中国百年乡土文学具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传统。其“为人生”的创作目的和现实主义创作精神一直以来被一代代乡土文学作家所继承。百年乡土文学艺术探索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为后世乡土文学书写提供了多重表现空间。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新时代作家要继承五四以来的现代乡土文学优良传统,广博吸纳、融通中外、兼容并蓄、推陈出新,努力使乡土文学题材创作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推动新时代乡土文学生产创造的多样可能性,打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审美风范。最后,要追求作品的经典品质。作家要强化乡土文学经典创造意识,要通过主题内蕴、人物塑造、情感建构、意境营造、语言修辞等,追求思想性、艺术性、审美性相统一,努力做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在潜心创作中精益求精,在匠心创造中追求卓越。作家要追求题材、风格、艺术手法的多样性,在进行乡土文学创作时,既可以采取宏大叙事,也可以采取日常生活叙事,既可以是现实主义观照,也可以是浪漫主义书写,既可以是小说,也可以是诗歌、散文,包括非虚构文学等等。总之,要积极在体裁、题材、主题、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丰富和开拓,善于调用各种艺术手段,创造出“百花齐放”的乡土文学经典。无论宏大叙事,还是日常生活书写,乡土文学要描写人间气、烟火味,要写出真正醇厚的乡土味。作家可以描写乡村的“常”与“变”、“动”与“静”,描写乡村的人物、故事、民俗、风景,更要善于通过“心灵的辩证法”,描写乡村群众的喜怒哀乐、内心波澜。要通过文学方式,深刻反映时代划过的心灵痕迹,让人们“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创造新时代乡土文学经典对于创作主体的作家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作乡土文学经典绝非易事,这是对作家思想、见识、素养、功力、经验的综合考验。作家贾平凹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今身居都市的作家,切断了与乡土的联系,无法触及底层人民生活的酸甜苦辣。即使是出身农村的作家,进入名利场,远离了乡土,渐渐淡化了底层意识”。作家要苦练内功,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学修养、艺术训练,尤其要通过深入基层采风、调研、挂职、体验,以弥补乡土经验的缺失。20世纪50年代初,柳青辞去职务、深入农村,蹲点14年创作的过程,对今天的作家来说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柳青正是敏锐把握了时代发展,注重向乡村大地开掘,深入了解了农村生活和农民精神世界,才创作出了时代经典《创业史》。新时代作家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主动融入乡土,深入人民群众,做到“身入”“心入”“情入”三者相统一,才能创造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乡土文学经典。

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说:经典是那些正在重读的书,经典是常读常新的书。这是一个需要经典、呼唤经典、再塑经典的时代。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文学,我们期待新时代作家能够创作出更多与时代相匹配的集思想性、艺术性、审美性、创新性于一体的乡土文学经典。

(作者系许昌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