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 新闻 > 文学动态
四川作家陈霁新作《白马部落》即将首发
来源:四川作家网 编辑:邓青琳 时间:2016-08-08

1.jpg 

陈霁和白马人合照

  中国绵阳新闻网讯(记者 孙兴伟 郑金容)我市作家陈霁新作《白马部落》日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尚未正式首发,就已在文化圈上掀起不小的波澜。人民文学出版社制作的《白马部落:桃源深处的故人往事》、《白马部落——桃源中遗落的美好》在朋友圈广为流传,书评《写满往事的白羽毛》登上了华西都市报“当代书评”栏目。炎炎伏天的一个下午,记者和陈霁以茶代酒,以书为佐,聊起了“民族活化石”白马人和他们的神奇故事。

  走进白马乡,他比白马人还白马人

  白马部落隐藏在岷山深处,这个神奇的部落,虽然被划分为藏族的分支,可众多学者认为他们是古氐人的孑遗。上世纪80年代末,陈霁到白马地区出差,第一次见识到白马风情,白马民歌:“我们是大地上的过客,活一辈子就唱一辈子。”苍凉悲怆的调子,深深打动了陈霁,他爱上了这个民族。

  时光流转近30年,当陈霁卸下公务员的案牍劳形,装起作家的行囊,挂职平武县白马藏族乡党委副书记时,已是2013年底。

  购置了锅碗瓢盆、买了些油盐米菜,当然,也带了白马人最爱的丰谷酒。2014年大年初五,陈霁直奔岷山深处的平武白马乡,他决心用三四年的时间,好好写一写白马人。“我想要写一些东西,目标并不明确,也许无知者无畏,但我有一股子写作者的激情。”正月初五是白马人跳曹盖、祭山神和相互拜年的日子,也是他们民俗文化的集中展示。陈霁选择在这天“正式入住”白马,意义重大。

  从那天起,陈霁一点点融入白马部落。他唯一的白马朋友是市歌舞团歌手门朝友,当时已经退休回到白马。老门带着他,敲开一扇扇粗重的木门,走近一口口温暖的火塘。一个个精彩的故人往事,就像深埋在塘灰里的洋芋,扒拉出来,浓香四溢。

  两年多来,陈霁奔走于各个寨子之间,乐此不疲地去探寻、追问、记录白马人的记忆和传承。白天,他和大家聊天、喝酒、跳圆圆舞。夜晚,他在电脑上记下白马文化的点点滴滴。每天辛苦奔波,陈霁觉得很充实。每多写下一个字,他就对白马人多一份了解,也对这个民族多了一份热爱。

  2014年9月,一本图文并茂字的纪实散文《白马叙事》出版。写完《白马叙事》,《白马部落》的提纲渐渐在陈霁脑海中清晰,到今年3月,20多万字的《白马部落》得以完卷。他告诉记者,两年多的采访与写作,他几乎成了白马的一个信息总汇,比许多土生土长的白马人还了解白马。

  17个故事,从17个侧面描摹民族活化石

  《白马部落》是陈霁第一次用非虚构的方式写作。每个对象的故事,都是他亲自采访得来的。因为白马人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白马人的民族记忆仅存于口碑传说。《白马部落》讲述了17个白马人的故事,从17个侧面描摹了这个民族“活化石”的生存状态。故事从白马部落最后一个番官,也是第一位白马藏区区长杨汝讲起,通过对大番官、民兵队长、巫师、医生、歌舞明星、文化专干、小学校长等白马社会不同阶层不同人物命运的展现,勾画出了一幅极具白马民族个性的社会生活长卷。“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人物关系,都是既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每一个人的故事可以单独成章品读,但组合在一起又如一幅原生态的白马社会的完整拼图。”陈霁说。

  这是陈霁迄今为止最看重的作品,著名作家阿来认为,陈霁笔下白马部落愈发鲜亮突出,是关于一个化石般古老族群急剧演变的弥足珍贵的文学记录,读起来令人由衷地感动、共鸣,甚至疼痛,此书颇具文化历史学的标本价值。《白马部落》责任编辑脚印说,这部非虚构文学作品,故事好看,人物传奇。它记录了一个族群的变迁,保留的是民族的文化,这就是其价值所在。

  写作是生存状态,“白马之约”期待更出彩

  2016年3月4日,陈霁写下了《白马部落》的最后一个字。看着脚下这块熟悉的土地,想着两年多在白马的日子,以及积累下的丰富素材,他心里难掩感动。该书于今年7月正式出版。

  白马人有语言但没有文字,“每一个白马老人的离去,都是一小块历史的消失。”陈霁认为,在现代文明中,民族融合是大势所趋,白马人也不可能自外于现代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但是,他想通过自己的作品,呈现中国大转折、大变革时代中白马人不同的命运轨迹和生存状态,刻录下一个古老族群渐行渐远的背影。

  陈霁在2000年开始文学创作,曾获得四川文学奖、《人民文学》征文一等奖等,尤以散文见长。写完《白马部落》,他说自己意犹未尽,他又筹划写第三本关于白马人的作品,“这次我计划写一部关于白马人的史诗性质的长篇小说,难度很大,但我有信心,也会尽最大的努力。我不能辜负热切盼望着的白马乡亲们。”

  记者了解到,为让更多人了解了解白马人,陈霁将于8月13日、20日分别在绵阳、成都新华文轩书店签名售书。此后,还将在四川大学、四川省图书馆以及北京等地举行相关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