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 新闻 > 万千百十
《悬崖村》见证“悬崖村”的变迁
来源:四川作家网 阿克鸠射 编辑:梁曌 时间:2020-06-18

“曾经‘一步跨千年’,而今跑步奔小康。”彝区群众脱贫奔小康,堪比当年从奴隶制社会跨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对人们来说已不再陌生的“悬崖村”(阿土勒尔村)就是彝区脱贫攻坚的生动样本。2019年3月,长篇报告文学《悬崖村》出版发行。它反映了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四川大凉山重点贫困地区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勒尔村的脱贫攻坚历程。

跟踪采访“悬崖村”

阿土勒尔村坐落于大凉山腹地昭觉县支尔莫乡古里拉达大峡谷深处,距离昭觉县城72公里,有常住居民100多户480多人,是典型的贫困落后山村。阿土勒尔村勒尔组位于海拔约1400米的悬崖上,上下落差约800米,村民主要靠踩过12段218级藤条和木棒编成的“天梯”来维系和外界的联系。藤梯长年风吹雨淋,朽得很快,攀爬时稍有大意,后果不堪设想。

2013年2月,我带队赴阿土勒尔村和古里拉达大峡谷采访。爬悬崖、走藤梯,调研组克服重重困难,一路走、一路拍、一路采访,经过14个小时,终于从阿土勒尔村的牛觉组穿越到支尔莫乡布色来洛村的大平台上。我将这次到访“悬崖村”和古里拉达大峡谷的经过、体验以及感受,写成了8万余字的系列报道《探寻昭觉古里拉达秘境》,于2013年3月在媒体上刊发、播发。2014年,凉山日报社出版发行的第1期《锦绣凉山》用了56个页码,图文并茂地再次全文刊发。由此,阿土勒尔村和古里拉达大峡谷引起外界的关注,“悬崖村”的名字叫开了,我也开始了接下来几年的深度跟踪采访。


藤梯变钢梯

为改善“悬崖村”艰难的出行条件,2016年,凉山州和昭觉县拨款将藤梯升级为钢梯。钢梯修好不到4个月,就有6个来自外村的新娘嫁进村来,慕名而来的游客也越来越多……一时间,旅游成为“悬崖村”的新产业支柱。

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引下,在社会各界的帮扶下,“悬崖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有了新的钢梯,而且村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村民用电困难已成为历史,互联网已经进入,改扩建的村小学和“一村一幼”给孩子们创设了更好的学习环境。在最近开展的脱贫验收预评估中,村民人均年收入近9000元,其中84户贫困户的人均年收入超过6000元,远高于脱贫标准。2020年5月12日至14日,“悬崖村”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344人走下2556级钢梯,72公里外,昭觉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安置点,一座座设施齐全的新居等待着他们。


《悬崖村》见证“悬崖村”的变迁

这6年里,我把自己“变”成了“悬崖村”人,看到了“悬崖村”因为新闻报道被广泛关注,切身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关怀,亲历了“悬崖村”修建起2556级钢梯的过程,记录了银行、网络、电力走进“悬崖村”的激动时刻,见证了“悬崖村”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创造幸福生活的历程,也见证了84户村民陆续搬迁至集中安置点的新家,开启了新生活……

对于故事的提炼,我用藤梯到钢梯,再到通往幸福生活的“天梯”的框架,穿起了彝区山村脱贫攻坚的生动故事:村民攀爬藤梯,不仅悬着生命,更是吊着故事;孩子们的上学路,不仅充满艰辛,更是承载着希望;基层干部的扶贫路,不仅靠着挥洒汗水,考验的更是智慧;对旅游开发的思考,不仅有抓住机会的兴奋,更有对旅游配套产业的思考……这些情节真实生动地呈现出“悬崖村”脱贫攻坚的艰辛历程,带着深情讲述着彝族同胞脱贫攻坚的奋斗故事。


吹响奋进的号角

村民陈古吉成了职业追蜂人,野生蜂蜜给他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俄的来格种上了经济作物青花椒、脐橙;莫色拉博发挥自己善于攀岩的特长,成了“悬崖村”的攀岩领队……我在描写这些喜人变化的同时,也记录下了村民思想观念的改变。银行、金融服务在“悬崖村”开通后,村民们巧借资金,搞起了多样的种植养殖和其他产业;4G网络和基站建起后,村民们感受到了信息化的便捷,通过网络把土特产卖到了成都和上海,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悬崖村”;旅游开发后,村民们看到了食、住、行等商机,切实感受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父母们更加认识到知识和教育的重要性,现代化的“悬崖村”小学,更是给孩子们的成长插上了翅膀。

今天的“悬崖村”已经闻名全国,让“悬崖村”闻名的,已经不是这里的藤梯,而是“悬崖村”发生的改变。透过“悬崖村”,可以看见凉山彝区的未来。

过去,彝家山寨里每逢重大事情,都会吹响牛角号提醒族人。如今,愿《悬崖村》化作催人的号角,激荡拼搏脱贫攻坚、筑梦全面小康的奋进力量。

(作者为四川省昭觉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上一篇:护林员的初心
下一篇:守护一方水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