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 新闻 > 作协工作
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受邀与北大研究生畅谈文学
来源:四川作家网 编辑:邓青琳 时间:2016-12-07

“一个用旧语言形式来描述新感受的人,就如同穿着上世纪50年代的衣服来演绎00后的时尚,大众将很难认同。”听到主讲嘉宾生动的描述,现场师生纷纷点头认同。

12月4日,著名作家阿来受课堂内外邀请,在北京大学以《语言的信徒:追求文学的境界》为主题,从公众语言、语言困境以及自己的写作经验等角度,与100余名中文系研究生畅谈文学及文学创作,并同他们交流互动。

阿来是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命题委员会委员,曾任《科幻世界》杂志社社长、总编辑,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空山》《瞻对》《格萨尔王》、诗集《梭磨河》等,曾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谈到刚刚闭幕的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阿来表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要坚持文化自信、文艺创作者要弘扬正能量的重要讲话,非常鼓舞人心。“我也希望将这种热度和鼓舞带给现场的同学们。”

1.png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必然要选择一种语言来作为官方语言,即公共语言。中文作为我们的公共语言,需要大家共同来建设和丰富。同样是一种多文化构建的语言,中文和英语有类似的语言经验,即不同地域都有各自独特的特征。”阿来表示,自己作为一个藏族人,第一语言是藏语,开始上学时既不会说中文,也看不懂、不会写汉字。对他而言,要成为一个作家,第一步要克服的困难就是语言操作问题。

“经过大量的阅读和写作练习,我感到语言在超越叙事沉淀之后,应该还有更深刻的价值。”阿来说,语言的功能不只是传播知识、呈现经验,还要能表现一个时代。在今天的艺术讨论中,尤其是一些针对文本的讨论,多数是关于意义的阐释,而对真正的语言经验考虑太少。每到一个新时代,都会产生一些新的感受。如果我们继续用一些非常老套的语言来表达生活,就会造成感受分离。所以,必须创造出一种新的形式、新的语汇来表达新的感知。语言应该和时代精神、社会变迁、经验更新保持里外一致,文学才会有所发展。

谈到正在经历的语言困境,阿来说,自己也曾一度困惑于写作的套路和重复已有的经验,因而有四年的时间没有写任何东西。“我们时常说一篇小说看起来没意思,其实不是说主题思想或者社会意义,更多是指小说的语言没有意思,没有拓展新的、贴合时代的感受。”

2.jpg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不管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方面遇到的问题,发达国家很可能先于我们遇到,我们可以从他人的教训中汲取经验。”阿来谈到,在美国文学里,很多优秀的甚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都不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在接触公共语言时,能够把原来的语言经验融合进来,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语言表达方式。“大量的边缘语言被挖掘出来成为主流,但又不会被主流淹没。”

阿来认为,艺术需要慢下来,慢才能让人真正走进很多美好的世界,语言中的意味、韵味才能更好的呈现。“我最近在写一篇与丝绸之路有关的文章,所以做了一些战国文化史相关的研究。读那些史书时我发现,过去由于交通不便,游记类文本的语言都细致入微,从文章就能读出一个古人徐徐的生活画卷。不像今天,我们所有的语言都如同好莱坞动作片一样,如瀑布一样哗啦啦往前走,只要情景,别的什么都没有。”

讲座结尾,阿来谈到,在他心中,所谓文学的境界其实很简单,一是饱满但不做作的情绪情感;二是借助语言,重塑现实。而一本好书,除了立意题材,最重要的就是语言。

讲座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党委书记、副系主任金永兵教授主持,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陈晓明,北京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副教授宋亚云,课堂内外党委书记、董事长刘信中,课堂内外副总经理、副总编辑、少年大学校长赫学颖出席活动。(袁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