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 新闻 > 文学动态
携“一蓑烟雨”回东坡故里 梁平:写诗半个世纪深受苏轼旷达精神影响
来源:封面新闻 编辑: 时间:2024-04-26

虽然4·23世界读书日已过,但全民阅读氛围依然浓厚。4月26日上午,作为“千载文脉·书香眉山”全民阅读活动的一部分,梁平诗集《一蓑烟雨》创作分享会在位于眉山的“眉州文化村”举行。在青年评论家崔耕的主持下,梁平与诗人尚仲敏、青年评论家任皓展开对谈。这也是继今年4月22日《一蓑烟雨》在阿来书房举办新书分享会之后的第二场主题分享会。

梁平提到,他很高兴带着这本诗集来到眉山与读者交流,“最大的原因就是苏东坡”。他说,眉山不算是很大的城市,“但因为有苏东坡,眉山就大得不得了。我能带着这本诗集,在眉山和读者交流,这是我的荣幸。”


写诗50年,编诗30年

“诗歌不仅是热爱,而是注入了生命”


《一蓑烟雨》是梁平的最新诗集,2024年3月由四川文艺出版社推出。书中收录了梁平近年来的百余首现代诗歌,其中包括《水经新注:嘉陵江》和《蜀道辞》两首小长诗。整本诗集显示出非常清晰的诗学路径自我确认。对诗歌领域内的一些常见的争论课题,梁平也通过理论和实践两个方向,作出自己深入、冷静的思考,形成较为系统的诗学观念。


1.jpg

从2017年的《家谱》、2020年的《时间笔记》再到2024年的《一蓑烟雨》,在这三本诗集中,梁平的写作既有变化也有一脉相承之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地理学”。《一蓑烟雨》出版后,影响不俗。除了在四川,已经有多家外省机构邀请梁平去做新书分享会。

在眉山分享会上,大家既分析了《一蓑烟雨》的写作特色,也延伸开来谈到对当下诗歌写作现状的观察和思考。尚仲敏谈到他阅读梁平诗歌的感受,“很幽默,大格局。可读性很高。同时一直在求新求变。”任皓则提到,人文地理题材是很热门的诗歌题材,很多人都在写,但梁平能写出独特新意,“既跟他有这个高超的题材处理能力有关,也跟他有着丰富的人生经验相关。”

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梁平写诗的时间已有半个世纪之久。“而且我的职业是文学编辑,时间也马上30年了。写诗、编诗这两个概念,决定了我一生大半部分,就和诗歌联系在一起。写诗、读诗、编诗,诗歌基本上成为我生命的营养餐。每天,我都把它作为我生命的营养来源。”

一个人能够在半个世纪只做一件事情,那么这件事情就不仅仅是一种热爱,而是注入了他的生命。他是用生命去解释诗歌,用诗歌注释生命。

“一蓑烟雨”来自苏东坡《定风波》里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将其当成新诗集的书名,跟梁平对苏东坡的推崇和喜爱分不开,“在我看来,苏东坡的伟大并不仅仅在于他的文学成就,还在于他面对一蓑烟雨,有着常人不容易拥有的非凡精神境界;旷达、乐观。我觉得,这值得我们很多人用一生去学习。人世间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做到一生完全不经历风雨。关键在于,怎么去对待这样的风雨,怎么去消解这样的风雨,不去抱怨。”


人文地理诗的写作经验分享:

深入浅出,拒绝“说教腔”


读梁平的诗集,会发现他非常喜欢写地理人文。比如在《一蓑烟雨》中收入的《水经新注·嘉陵江》《蜀道辞》等作品。如何写好地理诗?梁平分享自己的经验,“我都是非常具体写到每一条街。我有一个习惯,每次搬家,到了一个新的地方,我一定要深入了解附近的每一条街道,尽量弄清楚每一条街的历史文化背景、故事。弄清楚之后不一定马上就写它。但一旦我写它的时候,内心就非常有把握。”

新诗集中有很大一部分跟传统文化主题相关。比如《与薛涛比邻》《李清照》《相如与文君》《韦庄在成都》《扬雄》《在绵山我看见了介子推》等。梁平谈到,他观察到当下诗歌写作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写得轻浅、飘忽、珠光宝气。尤其是在处理历史题材的时候,缺乏足够的承载力和想象力。“在写作中对历史矿藏开采进行深入浅出,这需要极高的技术含量。”梁平还以自己写《燕鲁公所》的案例分享自己的经验,“我会注意不让自己沉溺在历史资料里不能自拔从而被史料淹没,而是多以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对历史资料进行把控和阐释,这就是及时抽身、深入浅出。写诗不能有说教腔,而是‘说人话’,巧妙地、智慧地,将自己的读者带进某一个历史场景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