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 新闻 > 文学动态
湖北文学40年:文学鄂军见证每段关键历程
来源:楚天都市报 徐颖 编辑:邓青琳 时间:2018-12-07

12月5日,省作协“从新时期迈向新时代——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湖北文学座谈会”在汉召开。“改革开放40年来,湖北文学从来没有缺席过这一进程,湖北作家在改革开放每一个历史关键时期都拿出了相应的匹配的作品。”湖北省作协主席李修文如是评价湖北文学的40年。研讨会上,评论家们梳理了湖北文学的40年,讲述了一段段生动的文学往事。

春天来了 那种兴奋至今难忘

改革开放后,文学出现了空前繁荣,这样的新气象是怎样到来的?老一辈知识分子仍记忆犹新。

研讨会上,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王先霈回忆,四人帮粉碎后,1977年他有幸旁听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大概有五六十个人开会,包括冰心等作家,很多人都是十年后第一次见面。“那天会散了天上下着雪,地上都是雪,虽然天寒地冻,但感觉到心里有一股热气,就是感觉中国文学的春天来了。”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陈美兰回忆:“1979年召开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当时我作为湖北代表团最年轻的一个代表有幸参与了那次会议。邓小平同志作的大会主题报告,明确提出了中国文学的两个口号,就是用‘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取代了以往的文学‘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这两个口号。当邓小平同志在会上讲到,‘党的领导应该要遵循学术规律来领导文艺’,全场的掌声不下10分钟,当时大家的兴奋劲我现在还历历在目。正是这样一个重要转折,使中国文学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各具开创性 三代作家群体书写湖北文学史

“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学发展的40年中,湖北文学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具有引领中国文学创作趋势的能力。”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蔚蓝的观点得到大家认同。

告别十年动乱,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为“伤痕文学”开先河。湖北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写数学家陈景润,最初发表于1978年1月《人民文学》,后《光明日报》拿出两个半版面篇幅从头版开始转载,唱响了“科学的春天”,在社会上掀起巨大反响。武大文学院教授、博导樊星回忆,“我当知识青年的时候,拉着板车在县邮局门口看到《哥德巴赫猜想》,一口气看完了。”

蔚蓝说,《哥德巴赫猜想》影响之大,当年没有人不谈它。当时另一个火的就是池莉的《烦恼人生》。“那时的湖北作家出名得不得了,以作品奠定了湖北文学的影响力。”蔚蓝表示,徐迟《哥德巴赫猜想》开创了报告文学的新阶段,姚雪垠的《李自成》开创了中国历史小说的新的创作模式。

有评论家认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湖北文学史由三代作家群体书写——从徐迟、姚雪垠、碧野、曾卓等为代表的第一代作家群体,以池莉、方方、刘醒龙、熊召政等为代表的第二代作家群体,以张执浩、李修文以及更年轻的作家、包括网络作家等为代表的第三代作家群体……

据统计,40年来湖北先后获得3部茅盾文学奖、10部鲁迅文学奖等。今天的湖北已经有300多名中国作协会员,3000多名省作协会员,今年提出加入省作协会员人数近400名,这也是多年来少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