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 新闻 > 文学动态
四川省脱贫攻坚文学作品研讨会在京召开 吉狄马加:文学扶贫 四川走在全国文学界前列
来源:川报观察记者 肖姗姗 编辑:邓青琳 时间:2018-12-05

4.jpg

12月5日,由四川省作家协会、四川省扶贫开发局、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文艺报社共同主办的“庆祝改革开放40年·四川省脱贫攻坚文学作品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会上,对反映四川省脱贫攻坚的长篇小说《迎风山上的告别》和书写四川省乡村振兴的长篇报告文学《向往》进行了研讨。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阎晶明,四川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侯志明等40余人出席会议。著名作家刘庆邦、李一鸣、梁鸿鹰、王山、施战军、胡平等文学评论家从不同角度对两部作品进行了深入研讨。

4.jpg

侯志明在致辞中介绍,四川省作协于2017年初启动实施为期四年的文学扶贫“万千百十”活动,向全省作协会员和广大文学工作者发出“脱贫攻坚文学不能缺席、脱贫攻坚作家不能缺席”的号召,切实推进“文学公益捐赠”“文学志愿服务”“文学精品扶贫”等工作。

   两年来,四川省各级各地作协组织主题创作采风2000余人次,举办专项培训班和主题文学创作讲座300余场次,组织作家捐赠书籍21000余册,征集脱贫攻坚文学创作选题274件,扶持重点选题57件,改稿研讨12件,形成了选题储备、重点扶持、改稿评稿、研讨推荐的良性发展机制,一批书写脱贫攻坚的优秀作品纷纷发表、出版以及改编搬上舞台、屏幕。

   吉狄马加肯定了四川省作协文学扶贫“万千百十”活动,认为四川省作协走在了全国文学界为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文学力量、提供文化支撑的前列。“‘作家离地面越近,离泥土越近,离百姓越近,他的创作就越容易找到力量的源泉。世间万象,纷繁驳杂,尤其是我们身处的时代,丰富性、复杂性超越既往,作家怎么选择,目光投向哪里,志趣寄托在哪里,很大程度上也就决定了作家的品位和作品的质地。’只有把心沉在人民中、沉在文学里,作品才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吉狄马加希望,面对新时期的新挑战,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更自觉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出精品,出佳作。


4.jpg

据介绍,由四川青年作家章泥创作的16万字长篇小说《迎风山上的告别》目前已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推出单行本。这部作品独辟蹊径,从非常特别的视角深情讲述了精准扶贫具体实践中一段不同凡常的故事——贫困程度最深的农村家庭中的残障孩子,最后怎么一个都不少地告别贫困;驻村第一书记、众多扶贫干部和各方面社会力量怎么把总书记“美好生活,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的最深牵挂转化为脱贫攻坚的正能量。

   章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述了她的创作历程。2016年底和2018年初,她先后两次参加四川省脱贫攻坚验收考核调查组,实地奔赴全省精准扶贫第一线,对贫困乡、村进行抽查考核。同时,章泥深入到多地贫困乡村,进村入户走访调查,与众多贫困户、扶贫干部零距离接触。无论在海拔4000多米、气温零下十几度的高寒地山区,还是在当地政府精心打造的异地搬迁集中安置区,章泥切实见证了若干乡村脱贫摘帽……“一次次深入实地,各地贫困人口今非昔比的生存状况、扶贫干部艰苦细致的“绣花功夫”、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真情投入,为我的文学构思提供了艺术灵感,为我创作这部小说积累了宝贵经验和素材。”章泥如是说。

4.jpg

长篇报告文学《向往》由刘裕国与何竞合著,今年7月,该书由天地出版社正式出版,入选“中国好书2018年7月榜单”。该作品共47万字,系统地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后,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县(后来改为区)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大力开展乡村振兴的奋斗历程。

   在表达方式上,该作品一改报告文学“大开大合”的传统写法,以“滴水见太阳”的方式,用娓娓动听的百姓故事讲述 “中国经验”,将乡村振兴必要性、以及它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文学表达。作品刻画了82名乡村“小人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勾画出“出入画、入有余、大和谐、同快乐”的美好生活愿景,是中国现阶段波澜壮阔的中国乡村振兴长卷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