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 新闻 > 作协工作
行走东坡故里 书写时代新篇
——四川作家赴三苏祠博物馆、永丰村采风侧记
来源:眉山日报 编辑:梁曌 时间:2022-11-16

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蜿蜒的岷江浩荡奔流,滋养着东坡故里的人文风物。坐拥丰厚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眉山市处处涌动着生机与活力。

11月13日,四川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授牌仪式结束后,四川作家代表走进三苏祠博物馆和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感受千载诗书城的文化魅力和乡村振兴巨变,用文化创作记录和描绘“大美眉山”的壮丽画卷。

□眉山日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幸/文 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廖波/图

打开一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门

13日上午,东坡盘陀像处,阵阵掌声中,三苏祠博物馆馆长陈仲文和永丰村驻村第一书记刘超接过省作协授予的四川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的牌匾。

“我的心情很激动,希望更多作家来三苏祠创作,希望更多优秀作品出在三苏祠。”陈仲文说。

为何给三苏祠授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省作家协会主席阿来表示:“东坡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三苏祠是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面对这样浩瀚的文化资源和创作源泉,我们更应该全面学习和认识苏东坡。”

青瓦红墙、古木葱茏,步入三苏祠,古朴浓郁的文脉气息扑面而来。走过前厅、飨殿、启贤堂、来凤轩……作家们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进门处,两棵树龄超过600年的银杏并肩而立,一如苏轼苏辙两兄弟。启贤堂外,苏家古井泉水依旧清澈,井旁的黄荆树,主干已枯但旁边又发新枝;井边的荔枝树亭亭如盖,原本苏轼手植的荔枝树枯萎后被制作成根雕,一同述说着苏轼的乡愁。

在三苏祠东厢房,展板、书籍陈列等展示了苏家的家风世传。“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的家训家风深刻影响了三苏父子,也引发了作家们的共鸣。

展板前,作家文竹(笔名)拍下了苏家的家风故事。“都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我看来,家风家教就是孩子的‘起跑线’。”文竹说,“我希望能深入挖掘一些苏家的家风故事,结合个人经历,创作关于家风家教的故事。”

展现一幅大美田园业兴人和的画卷

立冬过后,永丰村的高标准农田悄然换了身“绿衣裳”。田间,西葫芦的采摘进入尾声,一畦畦青菜努力生长着。再过一个多月,这些青菜会被运到当地的泡菜企业。这样订单式的生产,使永丰村的稻菜、稻药轮种方式得以循环,这也成为村民们增收致富的好路子。

“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乡村振兴全面推进,我们的创作视角也应逐渐转移至当下的新农村建设。永丰村在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等方面卓有成效,我们应多多认识并总结永丰村这样的示范点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经验做法。”阿来说。

“我现在就要去你笔下的故乡了。”得知要去永丰村采风,作家凌仕江向舞者魏璇发了一条微信。今年8月,魏璇回到家乡游玩,来到永丰村后有感而发,写下《我的绿水青山》一文请凌仕江帮忙修改。“看到她笔下的故乡这么美好,我就一直想来看看。”凌仕江说。

沿着田坎行走,走过农田,走过荷塘,走过农家院房,在永丰村党群服务中心广场外的大屏上,看到层层绿浪时,凌仕江感慨地说:“永丰村真是好地方,这里已经从一个人的家乡,变成了大家的家乡了。”

深入一线,扎根生活。采访活动中,作家们用脚步丈量大地,也将用一行行文字、一句句诗歌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

白鹭从永丰村田间飞起,采风活动徐徐落下帷幕,大家意犹未尽地踏上归程。而在东坡故里的热土上,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文仍在碰撞,一幅文化浸润、城乡共富共美的多彩画卷正向未来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