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何先鸿:青青之川
来源:何先鸿 编辑:骆驼 时间:2021-07-13

引言

      1979年1月,青川县乔庄城郊农民王文聪在郝家坪建房挖基脚时,伴随着嗖的一锄下去,竟发现了战国墓群。随后,文物工作者紧锣密鼓抢救性发掘72座,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尤其以第50号墓穴出土“青川木牍”震惊世界。其木牍为墨书秦隶,记载了公元前309年秦武王二年),王命左丞相甘茂更修《田律》之事,成为先秦移民入蜀、隶书起源的重要依据,推翻了两千多年以来的认定程邈是隶书源头的说法。

而莽莽阴平古道乃兵家必涉之地,最为险要的地方摩天岭,三国将领邓艾一场成功的奇袭战使之家喻户晓。《三国志》这样描述邓艾偷渡:“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限险”,翻越摩天岭时“以毡自裹,推转而下”。阴平古道上战事从未停息过,明朝初年,傅友德领兵偷渡阴平天险摩天岭灭夏;1935年4月,李先念率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殊死阻击胡宗南部队,取得“懋功会师”的大胜利;青川解放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也是从这里进军……   

奇迹,因为木牍之光沉淀古今。

初冬。接连几天阴郁的天空放晴了,阳光照耀着生生不息的山川河流,高铁、高速穿境而过,处处呈现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繁荣景象,这一切在车窗外晃动,此时此刻,我能熟视无睹吗?

刻骨铭心的2008年汶川大地震,至今历历在目。震后,我曾眼含热泪,手捧采访本,在地震棚里聆听乡亲们经历生与死的诉说……“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灾后重建精神,可谓惊天地、泣鬼神!英雄的青川人民不会忘记,浙江379名援建干部、12000名援建大军在青川800多个日日夜夜铸就了崭新的农房、城镇安居房、学校、卫生院、防洪堤、产业园区等包罗万象的援建项目。青川浴火重生,从废墟上崛起于川北大地。曾经狰狞的青川终于回到绿水青山的本来面目,空气清新、草木葱茏,江河湖泊绿水淙淙,山川湿地交相辉映。

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是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

这里的25万青川人民一直在与贫困抗争,与贫困鏖战!青川县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川陕甘三省接合部,境域面积3216平方公里,辖12镇8乡(2个回族乡)239个行政村(社区)。2014年至2019年,累计减贫9802户30317人,7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2018年实现了整县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从16.59%降至0.0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6898元增长到2019年的12891元,同步全面小康取得决定性进展。2018、2019连续两年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东西部扶贫协作先进县。无疑,干部群众在2020年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书写了掷地有声的青川答卷。

整整7年,青川笃定前行的脱贫攻坚之路,那是写给大地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诗行。或许,我们可以从县作协主席李世许的作品中得到回应:

“给历史准备干粮和细节/给山水偷个标题/给阴平古道立意/给碧云潭留好伏笔/给灵性的散文颁奖/给清脆和温暖充足的版面/给有限和无限付印/给今世来世留下稿签/给梦想发表机会/给灵魂主编的权利/给断肠山爱你的时光/给洞天加印历史的自由……”

一  “白叶一号”

3月,沙洲镇青坪村“白叶一号”茶园迎来第一个茶季。69岁的老党员焦元恩想起这事,就兴奋不已。那天晚上,村上安排第二天采茶,他高兴得一夜没有睡觉。“白叶一号”与本地茶叶完全不一样,娇嫩的很。据说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浙江湖州黄杜村人在海拔800米左右的山谷里发现一株野茶树,日积月累,慢慢培育发展起来,成为黄杜村人的致富茶。采茶的这天早晨,黄杜村人杨学其也来到现场,县茶叶专家周远成、镇农技员李青一起见证这个神圣时刻。采摘有讲究,杨学其先示范一番。焦元恩蹲下身子看,嫩嫩的叶尖缀着露水,白色的绒毛缠裹着,硬是不一样哈。他和20多个人边采边聊,时而,一阵阵洋溢收获蜜意的爽朗笑声,惊起林中的鸟儿扑棱棱地飞起,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

新茶不多,青坪村茶园采摘鲜叶60多斤,加上关庄、瓦砾其他几个地方总共也就100多斤,炒制茶叶13斤。太珍贵了,茶农们舍不得自己尝新。5月,这批“携茶”通过人大代表徐萍带到全国两会上。茶叶的小纸袋上,写有七个字:“一芽一叶总关情”。

“白叶一号”如同致富的种子,“千山飞越”在青坪扎下了根,也打开了平常百姓生活另外一扇门。

2018年夏天,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20名党员自发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村里种植白茶致富的情况,提出捐赠1500万株“白叶一号”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并承诺包种包销。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这句话讲的很好。增强饮水思源、不忘党恩的意识,弘扬为党分忧、先富帮后富的精神,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很有意义。”

青川县是全国三省四县受捐对象之一。

白茶产业怎样才能成为富民产业?青川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多措并举强力推进项目落实。成立由县委书记罗云、县长刘自强任双组长,县级有关部门、项目实施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白叶一号”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审批把关、组织实施、监督管理。

2018年10月20日,首批“白叶一号”茶苗抵达青川,人们奔走相告,兴高采烈。共接受安吉“白叶一号”捐赠茶苗540万株,建成基地1517亩。于是,“白叶一号”犹如阳光雨露一样,滋润着沙洲、瓦砾和关庄镇的11个贫困村,惠及512户共154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

青川县实施“四项工程”助推白茶产业综合效益最大化,我觉得创新机制,激发活力是让老百姓吹糠见米的事情。其具体作法是白茶产业园区实行“业主+基地+村集体+贫困户”模式种植管理,建立“五金”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基地共建、责任共担、利益共享联结合作。每年,老百姓靠土地租金和茶园务工获得一笔不菲的收入。2019年青坪茶叶合作社共收入4万元,人均分红38元,贫困户人均173元。

 

早些年,焦元恩当过10年的大队长,15年的支部书记。让他忧心的是,自己这把年纪了,因为多病而成了低保户“吃”国家。白色粉墙上挂着浙江省委书记车俊来他家时的合影,他向我介绍时,一个劲地说:“党的政策好,浙江亲人对我们好。”

村上动员村民流转土地时,有些户舍不得要种小麦、包谷、黄豆,他第一个站出来表态:“庄稼全靠肥当家,除了农药、化肥的开销,一亩地顶多收入三百元,还累死累活地不停地干才有。种上茶叶,光租金就够了……”

十年前,老书记焦元恩的儿子、儿媳建房骑摩托车还工具途中,出了车祸去世。老两口抚养12岁的孙子长大成人,如今,已经在外打工。他给我算了一笔账,去年,家里收入包括退耕还林、公益林补助、14亩土地租金、茶园务工、养老金、低保、养鸡等共3万余元,家庭开支还余1万余元。

他感慨万千,住了几辈人的地方,因为“白叶一号”打造成了风景秀丽的乡村旅游园区,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啊!

老书记的邻居焦志成,65岁,家有3口人,他因2016年患癌症动手术欠债成为贫困户。儿子在山西建筑工地打工,孙子上小学四年级。过去,广种薄收,不见好日子的到来,儿媳远走他乡渺无音讯。现在,他家缺劳力光24亩土地租金每年收入7200元,全家年收入4万元左右。他说:“浙江亲人早些来的话,我也该多享受几年……”

在青坪村村民们的眼里,黄杜村人杨学其大老远来指导种植白茶,思想觉悟就是要高些。他不多说话,到了地里,反复叮嘱大家如何侍弄茶苗,栽植、浇水、除草、施肥、修剪等,是个种茶的行家。偶尔歇气也摆龙门阵,说他自己茶园的事情,还有自己的里长家短。然而,村民们也怨他,咋不说他在青坪得了中耳炎依然不下火线?儿子杨旭飞在老家茶山上干活时出了意外住院手术,却一声不吭呢?还是前几天村干部看到《光明日报》后才知道的。

你有情我有义,青坪村村民是知道感恩的。沙洲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李青,也是白茶专业合社理事长,见证了村民们的一言一行。务好茶苗,才对得起习总书记的关怀,才对得起浙江亲人。2020年6月,旱情严重,因为水源枯竭,滴灌只有望梅止渴,眼看茶苗焉达达的没有精神。太阳落山的时候,镇上安排洒水车一趟一趟地拉水,三、四十个村民打起手电筒,一直干到第二天三点才浇完1026亩茶园。就这样,坚持了半个月才迎来干旱后第一场喜雨!

黄杜村人太不容易了,老书记焦元恩心中总有一个结。2019年8月的一天,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那天,天气晴朗,他召集了30多个村民到自己的院坝里。于是,就有了送给黄杜人几个大字:“一片感恩叶,携手奔小康”,下方写下歪歪斜斜的名字,郑重按下红红的手印这一动人的一幕。

是啊,先富帮后富,黄杜人的行动犹如密鼓催人奋进。青川的老百姓一点也不含糊,在心里暗暗鼓劲,脚步加快了,笑脸在茶苗铮铮直冒的长势中漾开来,漾开来……

 

二  绣花功夫

采访凉水镇党委书记王根明那天,是一个周末。刚刚开完全镇干部会议的他,一见面就像竹筒倒豆子一样细数绣花功夫的秘诀与快意。王根明今年34岁,出生于浙江江山,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毕业,2015年7月担任凉水镇党委副书记、镇长,2019年1月担任镇党委书记,是青川最年轻的党委书记。他给我的印象是思维敏捷、豁达睿智,半个小时如数家珍一一道来。然后,急急忙忙陪同县领导检查去了。

凉水镇位于青川县南部,距离县城30公里,青竹江流域腹心地带。2018年,王根明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创新奖。2019年,凉水镇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王根明“新”在何处?关键在于他摸索出了凉水镇脱贫攻坚“五针五线”脱贫思路。

挑针选线精识别,不落一户,不漏一人,“五个一批”扶持生产和发展一批656人,易地搬迁109人,政策兜底56人,医疗救助293人。穿针引线抓统筹,因人因户因村施策,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一针一线抓落实,修建道路、河堤、硬化联户路院坝、便民桥、手机信号塔,实施安全饮水项目、户办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基础设施发生质的变化。鼓励群众“带地入股”、“小额信贷入股”、“周转金入股”等模式,示范户承担风险,贫困户保底分红,“十里桃源·万亩花田”挑起产业大梁。千针万线聚合力,统筹“六个一”帮扶力量,132名帮扶干部与群众打成一片,建立凉水镇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塑造党政善治、村民自治、社会共治能力,不断提升公信力。飞针走线显成效,通过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群众生活安居乐业,幸福感满意度与日俱增。2018年底,3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64户1158人实现脱贫退出。

枯燥的数据背后是心血与汗水的浇灌,凉水镇的党员干部是好样的!

中午,在吃饭的间歇,我与王根明有了更深层次交流的机会。他说:“青川工作12年,见证与参与是最大的成就感,青川是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好地方。”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刚刚回到浙江两天的王根明,义无反顾地告别父母回到工作岗位。是的,青川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因为,这里有他自己的小家,这里有同甘共苦的同事,这里有凉水的乡亲们!

2015年11月,凉水镇启动易地搬迁摸底。听说一部分老百姓不愿意搬,于是,王根明和几位村社干部到胜利村余家垭社。那是一个高山社,山路崎岖,60度的坡度,他是一路抓住树梢才上去的。回望山下,陡峭的悬崖让人胆战心惊。他暗暗发誓一定劝说群众搬到山下,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群众代表大会上,他讲国家的政策,讲搬到公路边的好处,从下午四点到晚上的十点,长达七个小时。然而,家庭困难的李忠清一家还是不愿意搬。

第二天,当他看到风雨飘摇的李忠清的家,流泪了。这是一个特殊的贫困户,虽然享受国家低保,却难以过上幸福的好日子。6口人就有5人患病,老伴68岁,患有心脏病,儿子重度腰椎病,儿媳智力障碍,孙女白癜风,孙子脑瘫。五个小时的谈心,终于融化了李忠清老汉冰冷的心。2017年冬天的一个下雪天,李忠清一家最后一个搬离余家垭。为此,李忠清给镇政府送来锦旗。现在,李忠清的新家离公路仅有30米。有一次,王根明下乡碰到他,他说:“王书记,以前赶场爬坡上坎,现在家门口可以买到小贩送来的水果。”令人欣慰的是,在王根明的关心下,李忠清的儿子通过两年的康复训练,可以比较正常的生活了,生活的希望在李忠清的眼前终于露出曙光。在凉水,在王根明的努力下,胜利村的余家垭社、跃进村的青黄坡社、学房村的李家沟社实现了整体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青川山高坡陡,自然灾害尤其频繁。2020年8月汛期,泥石流突如其来袭击友谊村,从山腰到山脚塌方约100万立方米,20多户老百姓危在旦夕。王根明接到灾情电话,顾不上找雨衣,立即驱车前往。到达现场后,沉着指挥群众迅速撤离,设置观察哨,联系交通部门抢修堵塞公路。紧接着,冒着倾盆大雨,深一脚浅一脚去沉陷地估测塌方。王根明个头不高,转眼间就看不见人影,等他回来完全就是一个“泥娃娃”了……

攻坚拔寨,党旗飘飘。

青川,活跃在贫困村里的第一书记精准绣花,是贫困村的灵魂,是贫困群众的希望所在,他们的扶贫故事同样感人肺腑。蒿溪回族乡光辉村第一书记马占泉、姚渡镇市坪村第一书记彭志华、竹园镇衡柏村第一书记胡海军、茶坝乡太平村第一书记黄琦……从他们身上,让我看到青川6251名党员干部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的缩影!

 

2018年初,东西部扶贫协作开启大幕。浙江吴兴区59家企业与79个贫困村和12个乡村振兴示范村结对帮扶,结成帮扶对子133对,为青川脱贫攻坚注入强大动力。

青竹江河畔的凉水镇跃进村“织里童装”扶贫车间,制衣生产流水线上工人们正在忙碌。这是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典范,吴兴区落地凉水的帮扶项目大放异彩。谁会想到,占地3200平方米的湖瞾服装有限公司建立在闲置了十多年的废弃弃渣场上,仅回填土石方就达20000立方米。与湖州大家园职业培训学校无缝衔接,已培训四批100余人。截止2020年10月底,承接订单50余万元,22名熟练工月人均增收2000余元,村集体经济收益达7.4万元,探索出一条“车间驻村、居家就业、群众脱贫、集体经济见效”的发展路子。

副镇长罗瑜介绍说:“与吴兴区织里镇深度合作,王书记在这个项目上没少费心……”王根明作为一名“浙川”人,从东西部扶贫协作开始就特别关注,迫切希望“借鸡生蛋”,他想,让浙江的劳动密集型第三产业“安家”凉水该有多好。2018年10月的一天,当听说吴兴区扶贫车间考察团莅临青川,规划建设东西部扶贫协作服装车间。他兴奋极了,迅速前往,半路截住考察团,软缠硬磨,把没有在计划范围内的凉水镇跃进村作为考察点之一。而后,数次到织里镇上下沟通对接。

常言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2018年12月8日,青川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刘自强和吴兴区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宁云(时任吴兴区委常委、织里镇党委书记)出席启动仪式。那天,王根明激动不已,紧紧握住浙江亲人的手不肯松开。

受吴兴区织里镇选派,潘明来、殷耀胜、王新根、王潇俊四位师傅不远千里,来到凉水,克服诸多生活习惯不便,一丝不苟,兢兢业业,手把手教群众学习裁剪、缝纫技术。殷耀胜带过的徒弟梁秋红、梁冬梅,从穿针引线开始,历经三个月的培训,成为优秀的执机熟练工。而梁叶聪明好学,经殷师傅点拨,排版、配料、绣花方面得心应手。现在,她们月工资3000元。六月的一天下午,潘明来师傅正在车间讲授安全操作,发现学员董兴春脸色苍白,大汗淋漓,赶忙与另外一个学员一起将她搀扶到休息区,端来热气腾腾的糖盐开水……

团结村赵家坝社文锡菊,家有5口人,因丈夫患病欠债8万余元,经过缝纫培训当上工人,一边到公司上班挣钱,一边还可照顾丈夫。杨家坝社王桂蓉,家有4口人,肢体残疾,掌握缝纫技术后,每月按时领工资。像她一样残疾的工人,在湖瞾服装有限公司上班的有10人。

观念的改变,激活一池春水。

跃进村村支部书记孟明,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他带领“村两委”创新建立“16523”村集体经济分配机制,即建立1个集体经济资金池,村集体经济收入不低于当年资金投入的6%,村集体经济收入的50%用于扶贫车间的扩大再生产,20%用于本村贫困户阻击返贫,30%用于全村群众分红。建立“1226”激励机制,在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10万元后,超出部分按照20%用于奖励村支部书记,20%用于奖励其他村常职干部,60%用于扶贫车间扩大再生产,实现扶贫车间的长期长效发展,从此,昔日村集体经济“空壳村”改写了历史。

今天的跃进村,村容村貌大为改观,名副其实的阳光新村。在这里,建立起广元市第一个扶贫车间联盟,定期组织21家扶贫车间召开理事会议,建成集中展示的窗口、联动培训的基地、创业孵化的平台、交流互进的沙龙、权益保障的中心。

在青川采访期间,我一直在思考和掂量。无论一个乡镇的建设,还是一个村的发展,千头万绪。群众工作,绵里藏针。这些,离不开党委政府“一把手”开阔的视野,因地制宜的工作方法,更离不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心系群众的家国情怀。求真务实,沉下身子,才会踏石有印,抓铁有痕。事实上,七年的脱贫攻坚成为锤炼党员干部的熔炉,为党的年轻干部成长提供了“源泉”。

 

   三  古道新村

 

阴平古道上的阴平村,与青溪古镇仅一河相隔。那天,采访完村支部书记罗成鹏后,陪同前往的县督查办副主任陈牧童非要拉上我看一看。古色古香的建筑,流水潺潺的街景,别致清幽的酒店,金戈铁马的古城墙,在我的眼前晃动。或许,邓艾的部队曾经驻扎阴平村,但他会知道阴平村今天的巨变吗?

阴平村村民大多数居住在阎家坝,距离国家自然保护区唐家河仅数公里,那里是国宝大熊猫的栖息地。过去,村民法制意识淡薄,穷慌了就偷猎动物,捕捞鱼虾,卖了换油盐钱。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政府新村建设项目开始落地生根,慢慢地,如雨后春笋般诞生了几家农家乐,开始接待来唐家河旅游的游客。2004年,加快新村建设步伐,阴平村焕然一新,农家乐生意曾一度火爆起来。伴随着普法意识深入骨髓的渗透,偷猎、捕捞逐渐绝迹。2008年汶川地震,阴平村陷入停顿和迷茫中。浙江援建赋予她重生的无限魅力,统一重建规划建设为“小青瓦、白粉墙、人字顶”民居,有了初具规模的乡村旅游底气,可以说,阴平村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开农家乐成为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近年来的风貌改造和星级农家乐的创建和提升,让阴平村如虎添翼……

穿街走巷,阎家坝似迷宫般扑朔迷离。罗成鹏带领我们边走边介绍,哪些是最早吃螃蟹开起农家乐的,哪些又是才规划弄起来的。观光车站、停车场、旅游公厕等设施齐全,木栈道、叠水平台、福字墙、休闲广场、景观亭、文化走廊、健身场所应有尽有。路边一处处川北民居的农家院落,如繁星散落在青溪河畔。什么“红梅阁”、“竹隐山舍”、“龙凤阁”、“景谷人家”等等为名的农家乐比比皆是,单凭这名字就颇具文化气息,全村从事乡村旅游服务业的有250多家。夏天,这里最热闹,是川、陕、甘三省游客避暑胜地。每家收入30多万元左右,生意最好的收入60万元。阴平村以旅游、务工为主、种养殖业为辅,2019年人均纯收入2.5万元。在青川,阴平村的名字响当当,2017年被评为四川省十大幸福美丽新村,先后授予全国文明村和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

“闫家居”的女主人闫恩华,56岁,性格开朗,待人热情,快人快语。2006年“五一”开始经营农家乐,迎来第一批客人,算是尝到“甜头”的人。那时,腾出老屋三个房间,三人间,每人30元,夏天的时候几乎爆满。汶川大地震后,修建了带有厕所的房屋,2008年7月,重新开门迎客,生意越做越红火。2013年,又修了一栋房屋,可以接待客人30多人,拓宽了院坝,坝坝宴可以搭10桌,客人多的时候,只好将客人匀给邻居家住宿。闫恩华待人接客有一套,客房干净卫生,农家菜绿色生态,想方设法满足客人的要求。有个遂宁的客人来她家11年了,每次带上厨师一起来,亲戚朋友有50多人,如同自家一样,随便得很。这么多年,闫恩华“滚雪球”般经营,越做越大,仅2019年收入就有68万元。

在阎家坝,村支部书记罗成鹏带头经营农家乐。村上事情多,全靠他的妻子打理。每年收入也有10多万元。有一位王姓70多岁的绵阳客人,每年夏天一住就是一个把月,在他家住了10多年,和他成了忘年交。

 

漫步茶树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心旷神怡。竹林掩映,流水潺潺,曲径通幽,四通八达,栋栋新楼拔地而起。这里背靠东阳沟自然保护区,山脚下青竹江沿公路旁奔流而过……

原来的乔庄镇茶树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当地老百姓曾经传唱的山歌:“观音岩,岩对岩,进门一首山歌子,出门一背块价柴。”就是他们肩挑背磨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茶树村距离县城4公里,境域面积16.5平方公里,辖3个村民小组,257户705人,其中贫困户58户148人,为2014年省定贫困村、县定特困村。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昔日茶树村摇身一变,有一个时髦的代名词竹溪谷----神秘茶树·魅力竹乡,实实在在“县城后花园”国家3A级旅游景区,省级文化扶贫示范村和旅游扶贫示范村。这些源于党委、政府按照“一线四区”规划布局,推动“五个振兴”,打造乡村振兴的“乔庄样板”。

茶树村,易地扶贫搬迁35户135人。2017年夏天开工建设,最多时施工现场有400人参加会战。书记、镇长亲自督战,镇、村、社干部分7个组推进,忙得不亦乐乎。白天守在工地,晚上开会,一个一个地汇报,解决遇到的问题,安排第二天的工作,前前后后开了130多个这样的会。有一天晚上,村支部书记黄云,因为重感冒,打着吊针,边哭边汇报当天的事情。镇干部王自怡、袁茜怀有身孕,挺着大肚子,与同事一道,跑前忙后,没有请一天假……就这样,没日没夜奋战半年,于春节前完工。2018年“查漏补缺”,通过省定贫困村项目验收。10月,通过3A级旅游景区验收。

现在文化广场的位置,是原先村民向成华的房子,建筑面积有300平方米,镇干部找到他,死活不愿意,干脆躲着不见面。他们硬是守了四个晚上才会上,三番五次的软缠硬磨,终于点头同意。后来,向成华看见宽阔的公路修到家门口,自己修起的风貌民居比原来的漂亮多了,整天笑嘻嘻的。有一回,在路边,他碰到村支部书记黄云,脸红红的,歉意地说:“都怪我当时思想顽固,让你们多跑了路啊。”

贫困户李白云,家有4口人,原住茶树村3社一个叫梅子垭的高山上,土木结构的篱笆房子,早就经不起风雨的肆虐了,赶场紧跟慢走也要大半天。搬到安置点后,在国家的帮助下修起了新房,侍弄60桶中华蜂,年产蜂蜜350斤,收入2万元,加上其他3人务工,全家收入10万元。

贫困户赵思凡,2口人,原住茶树村高家梁,靠国家补助修起了50平方米的新房。以前,他家的房子风可以对穿过,日子过得清苦。现在养牛20多头,务庄稼。去年,女儿嫁到南充经营商店,小日子蛮不错。他笑着说:“卖牛每年收入5万元,用不着赶场了,小商贩送上门,方便得很。”

那天,我去茶树村采访。非贫困户郭奉堂夫妇忙着清扫院坝,打理家务,准备着为女儿结婚。为改变家庭面貌,郭奉堂2006年出门打工,2008年在北京煤能集团受工伤,无法干重活,每月有3000元的工资。2017年,国家按非贫困户每人2.2万元补助,家有5口人补助11万元,加上自家的积蓄,新房建起来了。他家搬到安置点。勤快的女主人赵维秀,性格爽直,她说,现在再也不爬坡上坎了。她种植天麻已经有三年……

这个小地名叫何家梁的安置点,人们眼中的“夹皮沟”。原来有10多户人家,安置20户52人。乡亲们恐怕想不到,八竿子打不着只有脏乱差三个字的地方,如今,柏油路、小广场、天蓝、地绿、水清,环境优美,成为游客观光旅游的胜地。茶树村出了金牌知客曹荣光,在他嘴里,茶树村“竹溪谷”风光旖旎,魅力无限。

 

乔庄镇张家村的“初心谷”之所以成为炙热烫手的乡村旅游景区,缘于李正军程芳夫妇游子归巢,筑梦桑梓。县作协张静陪同我去采访那天,李正军因为“山谷原舍”二期工程竣工后一心想着提升服务,带领团队出门“偷师学艺”去了。于是,热情的程芳拨通他的电话。从他洪亮的声音里,我知道他是一个有梦想的人,也是一个有情怀的人。

李正军程芳夫妇结婚后,在北京打拼十年,均拥有各自的公司,收获“第一桶金”。2008年地震后,程芳本想花些钱给年迈的父母修一个安乐窝。哪曾想到,家住遂宁的李正军看到如火如荼的灾后重建,看上张家村的山村风光,有了发展旅游的想法。夫妻俩拿出600万元,以体现“本真”为元素的红砖、原木、青石板主基调的山谷原舍拔地而起,古色古香,不失现代气息,来此游玩的客人流连忘返。2018年秋天,投资3800万元的二期工程开工建设,原木、原石、水泥为特色。李正军从事建筑行业,轻车熟路,不照搬照套,他的两个作品创意和创造,由此可见一斑。

李正军是一个有心的人,农历6月26日是程芳的生日,他送的礼物意想不到:花钱给15户人家安上太阳能路灯,看着妻子甜甜的笑容,他开心极了。显然,他早已把自己融入张家村了。

正是在他的影响下,附近村民尝到旅游带来的红利。党委、政府进行了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在风貌改造中,李正军乐意出谋划策,贡献智慧,张家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2018年,李正军成立四川山谷原舍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民宿旅游从个体经营向企业转型发展。同时,成立青川县乔庄镇张家村山谷原舍专业合作社,担任理事长,以“三资入股”模式,助力群众脱贫致富。也在这一年,他“全身而退”将北京的公司交由下属打理,自己安心经营山谷原舍。

李正军在经营上多有招数,山谷原舍一期满足普通消费,住宿干净卫生,餐饮农家菜、私房菜。二期住宿格调高雅,精致品佳,自带厨房,露天休闲区,餐饮还有西餐……这位荣获广元市脱贫攻坚贡献奖的汉子踌躇满志,志在必得。

2019年,山谷原舍通过环境和特色服务个性化的营造,年收入240万元。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周边群众发展农家乐近20家,涉旅农户达到100户,实现农户人均年增收4200元。

一花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7年来,青川县建成8个省级旅游示范村,培育乡村民宿达标户62户,带动8100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三新融合”、“三微”等联动模式,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乡村旅游案例百则》,以全省第一名创建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

四  紫荆花开

青川姑娘赵海伶名气大,用如雷贯耳这样的词语一点也不过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上,赵海伶登上21号乡村振兴彩车接受习近平总书记和全国人民的检阅。2017年11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首届新农民新技术创新大会上,对赵海伶赞赏有加。

赵海伶获得的荣誉数不胜数,阿里巴巴2010年度十佳网商、CCTV2014年度三农人物、第四届全国十佳农民、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等等。在她身上照耀着色彩斑斓的光芒,也映射着青川山谷里的芬芳……

赵海伶毕业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外事管理管理专业,作为父母都想她在外面找到一个光鲜的工作,有一个都市生活的小家庭。但她天生一股子倔劲,在家乡这片大山里寻找自己别样的人生。出生在黄坪乡五福社区的她,想起乡亲们捉襟见肘的生活就心酸,想起县城农贸市场卖木耳的大爷苦涩的笑容就心疼,她曾默默对自己说:“赵海伶,你就这样眼巴巴看着乡亲们受苦受穷吗?”

电商,对她这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她发誓要把大山里的山货卖向全国各地的每一个角落。于是,她的网店取名“海伶山珍”,和顾客细心交流,成交了第一单,甭提有多高兴。货源呢?大山里多的是,她背上背篓,挨家挨户地去收,网络上的“木耳姑娘”就是这样来的。那时,她几乎每天都在寻找优质山货的路上,几乎走遍了家乡的每一个村庄,每一道山梁,但因为交通、信息的闭塞,乡亲们都是“手捧山珍身受穷”。

家住西阳沟自然保护区边上的杨鸣,古法养蜂20多年了,一年只取一次蜜,蜜是难得的土蜂蜜,因为没有稳定销路,不到20元的价格都很难卖出。赵海伶让杨鸣夫妇扩大规模放心养,给他技术资金补助,以市场价回收。于是,他从30群蜂发展到了300群,每年能取5000多斤土蜂蜜。杨鸣夫妇仅养蜂一项年收入就达15万元,孩子送到绵阳读书。

杨鸣一家的变化,周边13户贫困户看在眼里,找到赵海伶说想养蜂。他们都养过,有技术基础。赵海伶鼓励他们成立养蜂专业合作社,公司以技术、资金、保底回收方式给予合作扶持,让杨鸣成为村里的技术带头人,同年他们就实现了户均年增收两万余元。就这样,赵海伶有了第一批200多户合作农户。

那时青川不通火车,全靠班车带到广元和成都发往全国各地。随着生意的红火,有时积压的货物如同小山一样,赵海伶急得直哭。人干事情,办法都是逼出来的。她找到干妈的儿子张迪,劝说他干快递。最初的快递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赔本的买卖,没有哪个愿意去干。她隔三差五就往干妈家跑,张迪犹犹豫豫加盟“韵达”。赵海伶出了一口长气,有了快递,不仅节约了物流成本,还缩短了物流运输周期。

青川有了“韵达”,就有了更多的“韵达”们,李明军、黄良们加入快递行业,几年间,几十家快递公司步尘而来。

“海伶山珍”成了一个品牌,没有自己的基地不行。赵海伶“三顾茅庐”拜访罗安乡寨子村支部书记黎宗文,以每亩1000元的租金,租寨子村土地60亩,附近老百姓就地务工获取报酬。

建工厂对于常人来说想都不敢想。赵海伶毕竟与众不同,敢想敢为。没有建设用地咋办?她风风火火走进县长的办公室,就一句话:我要建工厂,批给我土地。不久,传来好消息,县政府在工业园区为她量身定做了一块9.1亩土地,批给200万贴息产业扶持贷款用于厂房建设……历尽艰辛,小农户产品供应链形成了雏形。

从2009年7月大学毕业到2013年底,赵海伶用不到6年时间,破解了“供”和“销”的难题,为青川山货打开走向山外的大门。

 

面对我的采访,赵海伶有着自己感悟,她说:“责任和梦想是姐妹,我获得的荣誉,都是这片土地的给予,都是山里群众的认可。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我和我们年轻的团队,将继续扎根农村、耕耘农业、服务农民,不辜负伟大时代,不负靓丽青春!”

2014年,脱贫攻坚的号角在青川大地吹响。赵海伶心潮澎拜,决心建立标准化产业链和产品质量体系,与大市场决一雌雄。

2015年,赵海伶牵头组建成立了恒丰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和聚丰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吸纳了3000多户农户加入,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60户。统一租地、发放菌种、提供技术,自建了规范化基地,同时给农户提供务工岗位。

……

2018年,赵海伶搭建藏区的新鲜野生松茸、苍溪猕猴桃等生鲜地域特色农产品供应链,让生鲜能快速完好地走向大市场。合作的农户已有5万多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000多户,涉及23个源头产地,430多个乡镇,年助农增收超过4000万元。

团队成员叶文峰,来自贫困家庭,父亲是退役军人,常年卧病在床,母亲打临工贴补家用,全家主要收入是靠他在广东工作所得。他的加入给“海伶山珍”带来丰富的工厂管理经验和流水线作业技术,极大提高了产能。通过就近务工,他也实现了赚钱养家、孝亲敬老两不误。2019年底,叶文峰家已经摘掉了贫困户帽子。

孔溪乡弓家河村的张继荣夫妇,因为不懂技术,连续3年种植竹荪都没赚到钱。赵海伶请来省农科院专家现场进行种植过程中的温度,湿度,土壤的湿度等技术指导,解决菌种的培育质量,做好灭菌杀菌。经过一年的精准技术培训,2019年他家的竹荪由5亩扩大至10亩,亩产从200多斤提高到了600斤,年收入从4万元增加到12.5万元。家里房子翻了新,孩子也读了好学校。

2014年来,赵海伶通过“公司+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公司+电子商务+贫困户”“公司+科研院所+贫困户”等合作模式,通过新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拓展农产品营销渠道,全方位技术服务支撑,年助农新增收入超过5000万元。

   “海伶山珍”助农的同时茁壮成长,2019年销售额达5000万元,2020年突破7000万元。赵海伶犹如青川的紫荆花,为世人吐露芳香,为青川人民脱贫攻坚写下了动人的乐章。

其实,紫荆花长在憨态可掬大熊猫的家园唐家河,却在青川遍地开放。山大林密的青川,气候独特,发展食用菌产业链得天独厚。座落在木鱼镇的四川省青川县川珍实业有限公司,是川北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现有员工近600人,销售网点遍布全国。生根青川,深耕农业,引进“扶贫车间”,产业帮扶步步为营。年加工各类食用菌2600吨,2019年销售额5.18亿元,税金700万元,2020年销售额将突破6亿元,税金预计1000万元。与时俱进的老牌企业,从赵海伶电商模式得到启发,网络销售额已近亿元。

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四川好人”“四川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唐树刚从种植竹荪开始,摸爬滚打10多年,于2015年3月,成立青川县翊瑞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年加工食用菌产品1100吨,2019年产值4556万元。“三资入股”建基地1620亩,建成“飞地扶贫”产业园13个,带动493户贫困户户均年分红4360元、村集体经济组织增收18.9万元。“食用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建成后,新增就业300人,带动100余名贫困人口务工。

……

消费扶贫成为青川县的一道靓丽风景线。青川建成县级电商服务中心1个,100个乡村电商服务点,培育扶贫产品323个,年网络销售额5.5亿元,直接带动1.8万余户参与发展关联产业,提供就业岗位3300余个,2000余户建卡贫困户户均增收3500元以上。认定“四川扶贫”商标企业21家,“四川扶贫”商标产品320个,国家扶贫产品105个,获得入驻国家“832”资格企业12家,上架销售扶贫产品734个,居四川省第一。

五   诗和远方

春种一粒栗,秋收万颗子。乡村,因为有了文化,也就有了魂。“为民、育民、富民”,“治贫”先“治愚” 、“富口袋”先“富脑袋”、扶志与扶智方略,无疑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凸显地域特色,留住乡愁“符号”。建成贫困村各具特色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器材中、小学校少年宫、广播电视信号行政村(社区)全覆盖。农家书屋图书达44640册,行政村、社区应急广播“村村响”全覆盖,县乡村三级互通互联……

转变服务方式,做群众的“书童”。采用“你选书我买单”的服务、订单菜单式服务、背篼送书、口袋送书、开会送书、入户送书、变看书为听书等多种创新性的服务方式,成功破解群众文化水平不高看书较难等问题,走出了一条具有青川个性特色的文化扶贫模式。

文化活动引领,激活乡村文化“内生力”。青川县有老年民乐团、音浪电声乐队、文化馆广场舞队以及乡镇文化队伍共计120多支。创作一批脱贫攻坚主题精品文艺作品。小品《贴心人》、《村里的故事》,歌曲《欢乐打谷场》、《幸福的颜色》、《荞鱼之恋》,音乐快板《说唱青川》等。开设音乐、舞蹈、器乐、戏剧、美术、书法、摄影、文艺创作八大门类的免费开放课程,全方位培养不同层次的艺术人才,每年培训各类文艺人才1000人次。

贫困村里,久违的坝坝电影送来了,川戏、美术书法摄影作品、文博展览、文艺演出、“春联”下乡来了,“结对子、种文化”活动来了。群众喜闻乐见的元宵会、薅草锣鼓、双百文化广场活动此起彼伏。知识竞答、政策宣讲、广场舞、文娱表演、运动会等多种多样的活动,丰富群众业余生活。尤其2020年春天新冠疫情爆发,全县充分利用“村村响”广播和户户通,发出党委政府的声音。今天,青川大地上干群关系融洽,广大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共生共荣。

房石镇前河村贫困户何其军身残志坚,在文化扶贫的引领下,重视子女教育。大儿子在成都理工大学就读,二儿子就读于房石镇九年制学校初二,成绩稳居班级第一,成功摆脱了贫困的代际传递。

如果你有机会光临青川金子山高铁站,那里的“途书小驿”,定会让心静下来,遨游书海觅金。而在清溪古城游玩,你会享受24小时免费开放智能书屋的惬意,那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值得一提的是,由青川县脱贫攻坚志愿服务队开展实施的“志愿行·小康梦”脱贫攻坚志愿服务行动荣获2016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项目。让我们看到精神扶贫,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绽放出最美丽的花朵。 

是的,青川文化惠民改变了文化闭塞落后的局面,端正了群众的致富观、发展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脱贫攻坚感党恩,

党的恩情比海深。

坚定信心跟党走,

幸福生活天天有。


结语

临走那天,我特意到黄坪乡枣树村去了一趟。

与以前不同的是,广(广元)平(平武)高速高架桥沿河跨过,高高低低的民居沉浸在安详和静怡中。“两幅标语”在村民尚元进、李玉明家的房墙上高高挂着,12年过去,历经风雨侵蚀,早已经有些斑驳了。然而,它却阻挡不住人们慕名前来参观的脚步。村支部书记李发勇告诉我,来枣树村的客人依然络绎不绝。因为,这里是青川精神的发源地。

我在心里默默地念叨,青川的干部群众正是延续了枣树村精神,在这片土地上展开了一场规模宏大与贫困殊死搏斗的大决战。于是,我释然了。

7年,青川“6+3”特色农业产业催生了现代农业园区10个,“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园190个,家庭产业园1.39万个,其中贫困户培育5372个。2万余名贫困群众入股29家新型经营主体。2019年,全县集体经济收入538万元,79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210万元。不遗余力打通“最后一公里”,79个贫困村出行不再难,38个行政村畅通无阻。家家户户用上干净、安全的自来水。“雪亮工程”助推“平安青川”建设。贫困村“村村通光纤”,“五大战役”美化了人居环境,公共服务全面提升,基层治理全面加强。如今,青川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住上了好房子,养成了好习惯,过上了好日子!

在青川采访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个接一个的民生工程感染着,都被数也数不清的脱贫故事感动着。七年的脱贫攻坚,青川的干部群众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合格答卷!我仿佛看到,青山绿水间,宽阔的道路,美丽的村庄,排排的民居,成片的产业大棚,乡亲们动人的笑脸,定格为矗立青川大地上的一座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