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 文学扶贫“万千百十”成果展
四川省文学扶贫“万千百十”活动成果图片展:重点作品——报告文学
来源:四川作家网 编辑:骆 驼 时间:2021-02-02

 

《通江水暖》                         

《向往—幸福罗江·百姓故事》       

《大凉山走向明天》                 

《大国扶贫》                        

《凉山叙事》                       

《古路之路》                       

《悬崖村》                         

《抗争百年顽疾》                 

《天边的学校》                   

《云上光辉》                      

《紫荆花开》                     

《岫云故事》                    

《村上一棵树》                

《蝶变》                       

《心安》                       

《巴塘虹:川藏联网羊皮书》        

《铸魂:百年乡村阅读》           

《亲历:在茂县过羌历年》      

《让梦想飞》                     

《冲出横断山》                  

《杨扎西的春天》              

《一步跨千年》              



 

刘裕国,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出版长篇小说、长篇报告文学、散文与特写、影视文学剧本等14部。共430余万字,获省部级以上文学奖20余次。代表著作有《梦的底色》《心的呼唤》《爱的光鲜》《蜀盐说》《太阳井》《通江水暖》(合著)《向往》(合著)《大凉山走向明天》(合著)等。

 郑赤鹰,原成都军区空军政治部创作室主任,军队一级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自20世纪70年代起发表作品,著有小说《第一级火箭即将脱落》《霾季》系列,长篇报告文学《祖国我为你燃烧——记我国通讯卫星工程》《我打下了美国飞机》《通江水暖》(合著),电视剧剧本《蓝色地平线》以及电视片文字脚本《起飞,请祖国检阅》《回望长空》《中国空姐》《中国机长》《中国空港》等,多次在军内外获奖。

 何竞,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青少年作家协会副秘书长。曾任《高校招生》首席编辑,《四川文学》(中旬刊)编委、责任编辑,《思贤文学》编委、责任编辑。作品散见于《四川文学》《牡丹》《小说月刊》《微型小说月报》《文学港》等百余家刊物,与人合著《人·鬼·情》系列图书。

 

图片22.png

 作品简介:作品《通江水暖》与郑赤鹰合著,引领我们走进了通江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如身临其境地走进了全县上下正在进行的脱贫大战。全书通过对王坪村、火天岗村、苟家坝村、鹦鸽嘴村、鹿鸣村、柳林村,金山村、方山村、大兴乡、唱歌乡、火炬镇、陈河乡、空山坝、两河口等村镇正在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的现场报道性描述,通过对全县上下横下一条心绝地发招、易地搬迁加强土地利用、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盘活土地资源搞“叠加共振”,搞小额贷款扶贫和股权量化、发挥生态优势做大房地产业和旅游产业,引进人才搞品牌经济等带有故事性的生动讲述乃至当事人的现身说法,让读者看到了在中央的指引下,通江的共产党员们、通江的干部和群众在脱贫大战中迸发出了怎样的拼搏精神和创造精神,不但创造了那么多奇迹,还为全国的精准扶贫创造了经验。


 

图片21.png

作品简介:47万字长篇报告文学《向往》由刘裕国与何竞合著,该书于2018年7月由四川天地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作品系统地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后,德阳市罗江县(后来改为区)顺势而为、因势而谋,全神贯注、全力以赴,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奋斗历程。作品主题体现了乡村振兴的宏大政治背景,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在表达方式上,该作品一改报告文学“大开大合”的传统写法,以“滴水见太阳”的方式,用娓娓动听的百姓故事讲述 “中国经验”,将乡村振兴必要性、以及它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文学表达。作品刻画了82名乡村“小人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勾画出“出入画、入有余、大和谐、同快乐”的美好生活愿景,是中国现阶段波澜壮阔的中国乡村振兴长卷中的一个缩影。作品故事生动感人,蕴含思想深邃,引人深思。作品彰显了作者关于一部好的报告文学要有“新闻的内核,文学的表达”的创作理念。《向往》入选“中国好书2018年7月榜单”; 入选《四川省领导干部月读参考书目》(9月刊)“川版新书“特别推荐。人民日报副刊、人民网、四川作家报、华西都市报等媒体刊发了对该作品的评论。


    

图片20.png

作品简介:作品《大凉山走向明天》与郑赤鹰合著,是四川省、乃至全国第一部全方位反映大凉山脱贫攻坚伟大战役的长篇报告文学。大凉山脱贫攻坚,面临着许多历史遗留的沉重难题,也有许多与其他地区迥然不同的难点,更有全国人民极为关注的焦点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极强的责任感,也需要极强的政策观。描写这个过程,其难度可想而知。《大凉山走向明天》的作者并没有采取回避的态度,而是正面攻坚,花大力气研究历史,吃透政策,弄清事情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第一次用报告文学的形式表现了大凉山干部群众解决众多难点、焦点问题的艰苦过程,第一次正面描述了彝族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大迁徙,以及迁徙之后彝族群众生产、生活和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全书分为上卷迁徙、中卷蜕变、下卷生计,共41个章节、26万字。已在人民网推出,引起强烈反响。由人民日报出版社于2020年6月正式出版。


贺享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末等官》《投影》《贺享雍小说选》,散文随笔集《绿的小札》《感悟行游》,长篇小说《苍凉后土》《怪圈》《遭遇尴尬》《土地神》《猴戏》《狼相报告》《关雎关雎》《豪门少妇》《豪门婢女》《严家有女》等。长篇小说《苍凉后土》《遭遇尴尬》分别获第三、四届四川文学奖,长篇小说《苍凉后土》改编为19集同名电视连续剧,中篇小说《末等官》改编为电影《这方水土》。

 

图片19.png

作品简介:贺享雍的《大国扶贫》是一部反映四川巴中地区扶贫工作的报告文学作品。作品真实地展现了在农村大地上正在实施的一项伟大的社会工程——农村扶贫攻坚战。他这次写作《大国扶贫》的过程也是加深认识扶贫工作意义的过程。在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的思考。贺享雍是把这次扶贫攻坚战放在整个扶贫历史环节中来思考的。我们的党和政府一直把扶贫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来对待,因此贺享雍首先带我们去认识扶贫工作中的“先行者”和“探路者”。贫困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过去的扶贫也许只能在“低水平、低标准、低层次”上做文章,今天的扶贫攻坚战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标准更高,要求也更高,其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不言而喻。贺享雍的独立思考还体现在敏锐地发现扶贫工作中的问题,并对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比如他发现了有一种贫困户是因为好吃懒做而导致的,是否对这类贫困户进行扶贫应该慎重对待,否则会带来不良后果,它将严重损害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勤劳和节俭的传统价值观,“一旦当村民形成了勤劳与节俭不再值钱的观念,这个社会的贫困户恐怕会越来越多”。

 


      罗伟章,男,四川省宣汉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饥饿百年》《不必惊讶》《大河之舞》《磨尖掐尖》《太阳底下》《空白之页》《声音史》等,中篇小说集《我们的成长》《奸细》、中短篇小说集《白云青草间的痛》,散文随笔集《把时光揭开》《路边书》。曾获人民文学奖、全国读者最喜爱小说奖 、华文最佳散文奖等。小说多次入选全国小说排行榜。系全国文艺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图片18.png

作品简介:大凉山彝区深度贫困,当然迫切需要物资援助;但彝族历史文化和生活习俗非常独特,精准扶贫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就很有地域和民族色彩,有些情况甚至出人意料。作家深入彝族同胞生活,获得了丰富、珍贵的的第一手资料。《凉山叙事》从移风易俗的视角,就生活卫生、疾病防治、文化教育等方面,详实生动地反映了精准扶贫工作如何开展、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后取得的成绩。

不但当地彝族干部、知识分子,一大批普通彝族群众,也被广泛动员起来。他们既珍惜彝族传统,也向往现代生活。落实精准扶贫工作的全国和省派干部、工作人员,长期坚守在扶贫第一线,为解决工作中重大或琐碎的问题,贡献智慧和才华,找到解决方案,并付诸实施。其中很多人做出了重大牺牲,发生了很多值得铭记的动人事件。

 


陈果,男,70后,四川汉源人。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作家》《读者》《散文选刊》等报刊,入选多种年度选本。出版有报告文学作品多部。现居雅安。

 

图片17.png


作品简介:在四川省汉源县永利彝族乡,有一个孤悬于大渡河峡谷峭崖上的村寨,名字叫“古路”。古路村地势很高,村里人出行要靠藤条上下,像杂技一般惊心动魄。勤劳勇敢的古路村村民们在恶劣自然环境中建设自己的家园,梦想着有朝一日能便捷地行走于大山之间。这个夹在山野褶皱里、凝固在时间长河中的村庄没有被党和政府忘记,在基层党员干部带领下,人们先掘出一条出行之路,又闯出一条脱贫之路。古路村人把路从无到有走出来,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突围。他们在悬崖上凿路,等同于在悬崖上绣花。《古路之路》绣出来的不是花花草草,而是脱贫攻坚的非凡足迹。

 

 阿克鸠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1995年开始彝汉双语文学创作,已发表各类文章图片7000余篇(幅);300余篇(幅)图片获得国家省州各类奖;已公开出版发行长篇小说《雾中情缘》、散文集《翻阅生活的注脚》《温暖的火塘》、报告文学《悬崖村》、长诗集《雪之语》等5部作品。其中长篇小说《雾中情缘》获得第五届四川省少数民族文学奖;散文集《温暖的火塘》、长诗集《雪之语》被中国作家协会列入少数民族重点扶持作品。

 

图片16.png

作品简介:《悬崖村》是一部以精准扶贫为题材的现实主义原创文艺作品,是反映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四川大凉山重点贫困地区昭觉县支尔莫乡“悬崖村”(阿土勒尔村)脱贫攻坚的纪实文学。本书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客观而真实地呈现了“悬崖村”所处的恶劣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反映了在脱贫攻坚大背景下,自2015年以来,“悬崖村”村民在政府的帮扶下,在基层干部的带领下,转变思想观念,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养好山羊,种下青花椒、脐橙、核桃、油橄榄,建起方便出行的钢梯,发展旅游业,找到了适合当地特色的发展之路,再次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的奇迹,成为脱贫攻坚的生动样本,唱响了乡村振兴的时代新声。

顺定强,笔名,白羊子,男,羌族,四川松潘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阿坝州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现供职于四川省威州民族师范学校。先后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发表作品200余万字。散文《妹妹》被入“当代教师散文选”《红烛》。出版发行有散文集《相约阿曲河》《行走阿坝》《神奇的莲宝叶则》,长篇小说《雪线》,报告文学《洒满阿坝的阳光》《抗争百年顽疾》。

图片15.png

 作品简介:作品真实纪录了在史无前例的大骨节病综合防治和脱贫攻坚工程中,我们的父老乡亲,竭尽全力与疾病和贫困抗争,建新家,发奋自强,大义大勇;我们的各级干部迎难而上,携手并肩,千言万语做工作,千山万水搞调研,千辛万苦办实事。汉洒阿坝大地,血染不朽丰碑。作品再现了在这场伟大的斗争中,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和倾力构建“人类健康共同体”的理念,“综合防治至上”“一切为了病区群众”“让病区群众从这项伟大工程中受益,共享改革发展伟大成果”,把4万多大骨节病患者从病痛中解救出来,把他们送到“心家园”。

作品反映了在人类改造自然的历时上,任何一项关乎民生的伟大工程的实施,必然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必然孕育出震撼人心、流传千古的精神力量。阿坝州的大骨节病综合防治和脱贫攻坚工程就是一部未完的民生史诗,蕴含着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伟大精神,即“爱国、奉献、创新、协作”。有了这种精神,大骨节病区各族群众前程锦绣,四川藏区羌区前程锦绣,伟大的祖国前程锦绣,中华民族前程锦绣。


贺小晴,中国作协会员。在各纯文学刊物发表中短篇小说若干。部分作品被转载或进入年度排行榜;著有中短篇小说集《等你把梦做完》《脆响》,长篇小说《花瓣糖果流浪年》,报告文学《艰难重生路》等。获第五届徐迟报告文学提名奖、第八届四川文学奖。

 

图片14.png

作品简介: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孩子的教育,关系到祖国的未来;贫困地区孩子的教育,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胜利。长篇报告文学《天边的学校》以多视角、小切口讲述了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木里中学,在成都双流棠湖中学的帮扶下改革突围的故事,为偏远贫困地区改变教育落后面貌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典型样本。

作为边远贫困地区代表的木里县,县上唯一的完全中学――木里中学,长期教育落后,教学质量低下,管理混乱,导致整个文化生态受损。读书无路,不读书更无路。2013年,木里县产生强烈愿意要改变教育落后面貌。在成都棠湖中学不遗余力地对口援助下,县领导班子抓教育,用有才干的人管教育,物色优秀人才担任校长……历经坎坷,九死一生,最终,经过六年时间,木里中学创造了教育奇迹,并进入健康上升轨道,被业界称为“伟大的改变”。

 

 陈新,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金长城”中国作家创作室签约作家、成都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出版小说《镜像》《由浅入深的寂寥》《蝶变》,报告文学《探海蛟龙》《嫦娥揽月》《蛟龙逐梦》《九寨祥云》,散文集《绵延的光芒》等。曾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北京文学奖、浩然文学奖一等奖、儿童文学金近奖、四川“五个一工程”奖、四川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提名奖、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奖长篇特别奖等。

图片13.png

 作品简介:《云上光辉》是全面、客观、真实呈现西藏自治区脱贫攻坚决胜历程的长篇报告文学。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西藏自治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扶贫政策,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坚持扶贫扶智相结合;注重精神扶贫,想方设法切实调动贫困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使贫困群众成为脱贫攻坚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西藏自治区先后有19.3万人次的扶贫干部深入一线驻村,他们用青春与热血投身新时代的脱贫攻坚战。他们的身影贴近百姓的心灵,风刀霜剑无情割裂粗糙的容貌里,是高寒缺氧摧毁不垮的铮铮铁骨。他们与百姓同吃同住同生产,同思同想同悲喜,扶贫扶心扶志更扶智。经过不懈努力,西藏自治区的扶贫成果,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的充分肯定,连续四年在省级党委政府扶贫开发成效考核中,被中央确定为“综合评价好”的省市之一。到2019年12月,西藏74个县(区)全部实现脱贫摘帽。本书以生动形象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彻底摆脱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的伟大壮举。

 

赵天秀,中国作协会员,四川省广元市残联理事长。曾在《中国作家》《人民日报》《文艺报》《散文选刊》《四川文学》等报刊发表散文、报告文学等。《岫云故事》荣获第七届中国作家剑门关文学奖。

图片12.png

 作品简介:赵海伶是来自5·12汶川大地震极重灾区青川县的女孩。22岁大学毕业回乡开网店创业,先后荣获5·12汶川大地震“新生榜样”、首届四川十大“溢彩女人”、获四川经济年度人物提名,2010年阿里巴巴“全球十佳网商”,2017年获第20届“四川青年五四奖章”。赵海伶的创业扶贫经历,开创了宝贵的山区扶贫模式,更是脱贫奔康的励志榜样。本作品将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全方位多角度艺术再现其情系家乡、艰苦创业,带领乡亲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心路历程。

 

图片11.png

《岫云故事》作品简介:该文学作品讲述了全国人大代表岫云村支部书记李君带领苍溪县岫云村老百姓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故事。

 

马希荣,巴中市作家协会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先后在《解放军报》《南方周末》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百余篇(首)。2012年,散文《恬适古镇》获得“美丽通江”全国征文比赛散文类三等奖。2017年,报告文学《烙印》获巴中市精品工程文学奖。2018年,出版报告文学集《村上一棵树》。

 

图片10.png

作品简介:这是一部反映巴中扶贫工作的报告文学作品。通过对20个贫困村第一书记文学形象塑造,让20个贫困村第一书记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凸显扶贫第一书记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侧重于表现人物性格与脱贫攻坚工作的矛盾冲突,采用非虚构文学手法,通过现实生活本身的力量来反映全面脱贫奔康的时代壮举。《村上一棵树》突破了报告文学的艺术难度,极富生活气息,描绘出老区人民的生存景象,也表现出生存品质和精神品质。此外,还成功地刻画了吴成勇等村民,虽着墨不多,人物形象鲜活饱满。语言方面,生动活泼、生活化,如“在秋天里,当太阳像一颗在山边磕破的土鸡蛋,一下子把阳光溜下来的时候,小田村孩子们上学的时间就到了”(《起跑线》)、“电筒的光像一个喇叭,嘴握在自己的手上,口却把远处照得明显晃晃的。”(《三千亩田园》)等,既俏皮生动,又有诗意。

2020年4月,《村上一棵树》等10件内容优秀、交易活跃的作品从2019年全省登记的17.1万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四川省2019年度十佳版权登记作品”,也是唯一的文字类获奖作品。


杜先福,笔名巴夫。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第七届全委会委员,资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长篇非虚构文学《李可夫奇传》、《苌弘演义》、《圣茶祖师王褒传》、《董钧外传》、《商海春秋》、《抗日名将饶国华》、《闻香传奇》(该书已出让版权给影视公司)、《董钧外传》等。任编剧的电影《军人的妻子》获四川省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奖。

 

图片9.png

作品简介:凉山州普格县特补乡特补乃乌村彝族聚居村位于凉山州普格县东部。是普格县脱贫任务最重的村落之一。2015年,四川烟草公司采取超常举措,拿出务实办法,围绕打赢特补乃乌村脱贫攻坚战,努力把特补乃乌村打造成为精准扶贫标杆村,特补乃乌村两年走完半个世纪脱贫路,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的巨大变化,该村被树为四川扶贫典范。由于四川烟草公司业绩突出,连续两年被评为四川扶贫先进单位,随即,四川省委省政府再次将与特补乃乌村相邻的甲甲沟村作为四川烟草的扶贫村,四川烟草继续发扬“啃骨头精神”,两年时间圆满完成扶贫任务,受到中央巡视组的好评。资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杜先福撰为写报告文学《蝶变》历经数月、来往凉山四次总计达一月左右,在疫情期间仍深入凉山进行艰苦的补充采访,精心构思,完成写作,较好的展示了烟草人敢于担当、勇于奉献、努力完成扶贫攻坚重任,交出了烟草人扶贫攻坚满意答卷。

 

 

白林,本名:刘善刚,九寨沟县委宣传部正科级理论教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1985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国家、省、州级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及剧本100万余字。出版长篇小说1部,小说集2部,散文集2部,诗歌1部,长篇报告文学1部。

 李春蓉,女。出版长篇非虚构文学作品《血脉》,长篇报告文学《心安》(与白林合作)。作品在《四川文学》《星火》《草地》等杂志发表。作品《守候,为一句承诺》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和祖国共成长”征文活动中,被四川省作协评为优秀作品。

 

图片8.png

 作品简介:长篇报告文学《心安》—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九寨沟系2018年度四川省作家协会“万千百十”文学扶贫活动重点扶持作品。该书共计34万字,2020年1月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心安》从九寨沟县48个贫困村1588户5611贫困人口中,选择了100位贫困户家庭人物为书写对象,通过历时近两年来的实地采访,对采访对象脱贫前后及当下的生存状态,进行客观真实地记录还原。同时,兼顾报告文学的文学性。其中部分篇章先后在《四川文学》及《人民网》上发表。白林依据人物采访的素材为原型创作的中篇小说《熊猫舞》发表在2019年7期的《四川文学》上,该小说作品并荣获庆祝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和祖国共成长”征文活动优秀作品奖。长篇报告文学《心安》自出版面世以来,先后有新华社客户端、中国作家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及四川新闻网、西藏网、阿坝州政府网等国内40余家主流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

 

 陈兆平,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曾在《青年文学》《天涯》《广州文艺》《星星诗刊》《脊梁》等上百家报刊发表作品。作品曾获“路遥青年文学奖”、国家电网公司职工优秀文学作品评选报告文学一等奖、首届中国工业文学作品大赛长篇报告文学奖、中央企业“五个一工程奖”、“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职工文学创作奖”特别奖。

 

图片7.png

 作品简介:川藏联网工程是国家"十二五"支持西藏的重大建设项目。该工程将结束西藏昌都地区长期孤网运行的历史,从根本上解决西藏昌都和四川甘孜南部地区严重缺电和无电问题,对维护藏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同时,还将为满足西藏地区水电开发外送,实现资源优势转化发挥重要作用。《巴塘虹:川藏联网羊皮书》是一部记录川藏联网工程建设历史的书,是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职工文学重点选题作品,也是四川省脱贫攻坚“万千百十”文学活动扶持作品。2019年12月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发行,2020年5月北京第二次印刷。川藏联网工程的建设,只是浩瀚历史中的一瞬,但足以饱含国家的关怀与温暖。作为社会家国的一份子,电网建设者始终坚持自己的职业责任,他们奔波在康巴藏区的山水之间,肩负建设、守望的重任。时光荏苒,沉浮有之,他们前赴后继……川藏联网的千里银线翻山越岭,从四川逶迤入西藏,传播着现代文明之美。在未来的岁月长河中,亦将是一幅动人的历史画卷。这也是一部康巴藏区的心灵之书。作者穿行在四川与西藏的崇山峻岭中,看见了大自然的美。其实,作者更想用借这部作品记忆那个令康巴藏区呈现蓬勃生机的时光,也想以此关照川藏联网工程的建设带给康巴藏区人民温暖的幸福瞬间,毋庸置疑,川藏联网工程是无边无垠的横断山区迸裂出的一道光,照彻康巴藏区,照亮世道人心。

 

朱晓剑,成都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迄今已出版作品27部,先后有多部作品获奖。

 

图片6.png

作品简介:作品于2020年4月由成都时代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同时也是成都文学院2019年度签约作品之一。4月24日出版的《四川日报》“天府周末”以《以文铸魂:承自文翁,百年乡村阅读的上下求索》为题整版报道了《铸魂:百年乡村阅读》的出版。作者认为,在四川,全民阅读的“全”,从城市到乡村;书香天府的“香”,从楼宇到田间。近日,成都作家朱晓剑的新作《铸魂:百年乡村阅读》由成都时代出版社推出,在这部13万字的书稿中,朱晓剑以大邑县为主,梳理了川西平原近百年的乡村阅读史。从古至今,从乡场上建起的第一间图书馆到眼下遍地开花的“3+2读书荟”,乡村阅读的蓬勃开展,正是天府文化蓄力积淀的另一种景象,其强劲持久的生命力,终迎来遍地书香。该文先后被人民网、四川文明网、腾讯网等数十家媒体转载。4月28日,大邑县三加二读书荟在新场古镇举行“三加二读书荟八周年庆暨‘面向未来’战略对话会”,《铸魂:百年乡村阅读》在活动中首发,与会专家认为,这本书是将三加二读书荟放置在百年乡村历史语境中来书写,既有脱贫攻坚的身影,更有着面向未来的乡村振兴。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到三加二读书荟的历史责任。

 

 

 


税清静,四川射洪人,供职于四川省作协。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在国家级报刊发表文学作品数百万字。著有《文学“鸡”因论》《梦回三国》《新丝路》《喜神来了—梦回三国》等,有作品进农村书屋名录,并被翻译为多种语言。

 

图片5.png

《在茂县过羌历年》作品简介:茂县,聚居着中国80%的羌族,被称之为中国“羌都”。二千年来,古老羌族人民为躲避战乱,一步步退守到了高山河谷之间,被称之为“云朵上的民族”。长期来他们在高山峡谷贫瘠的土地上艰难生产生活,很多大山上的羌族人民过着非常贫困的日子,扶贫攻坚以来,在党中央习主席坚强领导下,他们积极响就党的号召,各级干部群众全身心投入到扶贫攻坚战场上,取得了一项又一项胜利成果,收入一天比一天多,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住上了好房子、找上了好工作,读上了好学校,过上了好日子。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是羌族我民最喜庆的日子羌历年,人们穿上新衣服,杀猪宰羊,喝酒跳舞,庆祝丰收。本文就从作都亲历羌历年的中国“羌都”茂县与羌族朋友们一起过年开始。运用4—5万字篇幅,以非虚构的形式,讲述古老的羌族人民前世今生,人文地理,民族习俗,风物人情。特别是从5.12汶川地震,克服地震带来的危害,在全国人民帮助下,开始从建,到近年精准扶贫,人民就业增收,过上美满幸福生活的动人故事。

 

胡正银,人民文学发表报告文学《让梦想飞》,散文《观音山之美》,人民日报发表纪实散文《披肝沥胆为乡梓》,四川文学发表短篇小说《石磨坊》《盐道》,在数十家平面媒体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近百万字。著有长篇小说《血房子》《苦旅》,小说集《纸鹤飞》《西凤坡》,散文集《折痕》《老街》。

张合,现任泸州市文联主席。在《人民日报》《诗刊》《人民文学》《四川文学》等刊物发表诗歌、报告文学,出版诗集《说给一双手听》《乌蒙壮歌》。主编中小学读物《余芬的故事》。

廖泳清,著有诗集《酒城心语》,编著《泸州脊梁》《希望与奋进》等文集,发表作品数十万字。有报告文学、散文、诗歌在《人民文学》《中国报告文

学》《诗国》《草堂》等发表。

 

图片4.png

《让梦想起飞》作品简介:作品艺术再现了扶贫英雄余芬的优秀事迹,以纪实白描的形式塑造了一个心系群众、公而忘私的扶贫英雄,以诗意的语言风格讴歌了纯美的人性光辉,是以成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选作品”。全文约两万字,包含引子、九个小节、尾声,九个小标题统帅着余芬“扶贫轨迹”:第一节“扶贫路上一个都不能掉”,写的是她不放弃扶贫对象中的精神病患者,设法突破政策限制,解决其养老后顾之忧。第二、三节“给思想贫困者扬帆”“巧用钥匙开户心灵窗户”,讲述了帮扶王新应扬起信心风帆、动员赵绪端回家团圆的事。传统心法与现代手法、透彻了解人情世故,直击人性敏感点,开启感情密码锁,“余芬式扶贫法”跳出窠臼堪称巧妙。第四至七节继续讲结对扶贫中的典型事例、长期扶贫、苛于律己、持之以恒的爱心善举。第八节响应文首,叙写余芬在扶贫最后一公里悲壮一跃。第九节补叙儿子帮丈夫解开心结,完成梦想的重新飞翔。全文以平实的叙述、摇晃的镜头,刻画了一个爱满山乡、情系贫困群众的普通党员干部形象,展示了主人公激情工作、阳光生活、悲悯弱者的博爱情怀。

 

 

吴惠英,女,四川井研人。在各报刊杂志及人民网发表作品包括:散文《佳支依达》《悠悠彝家情》《小凉山情思》《空谷回声》;诗歌《岩鹰,怎能不飞翔》《将要来临的彝历新年》;报告文学《我们的村庄》《期待花开》《“老黄牛书记”的扶贫路》等。

 

图片3.png

《冲出横断山》内容简介:本书着眼于集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山区三重困难叠加的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描述了从2013年到2020年,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这个省定贫困县脱贫摘帽,贫困群众走向富裕的坎坷历程。同时,对山区农业产业的长效发展,对长江上游森林资源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等问题做了深入细致地探讨。书中书刻画了几十位不同地区、不同身份、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扶贫干部在党的号召下,齐聚峨边共同发力,最终使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美好形象。全书共七个章节,分别对交通、农业、教育、卫生、移风易俗、东西部扶贫、“百企帮百村”,以及援建凉山州美姑县等方面做了真实描绘,同时对小凉山古老的彝族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作了生动表达。

 

韩玲,藏族,四川省阿坝州金川县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读者》《中国报告文学选刊》《民族文学》《四川文学》《四川日报》《青海日报》《四川画报》《青年作家》《爱人》《连云港日报》《灵州文苑》《草地》《阿坝日报》《贡嘎山》等多家媒体,有作品选入《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集》,出版散文集《遇见自己》《康家地》。

 

图片2.png

《杨扎西的春天》作品简介:一篇反应当下农村助农脱贫致富的小说。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杨扎西因病致贫后对生活失去信心、对扶贫干部的不信任,在三年中逐渐接受扶贫干部的真诚帮助,充分享受到国家对藏区新居建设、产业帮扶、大病保险、低保等多项政策的帮扶,逐渐摆脱贫困,过上了幸福生活的故事。小说一条隐隐的主线是”我“,通过对杨扎西一家的脱贫过程的叙述,反映出一个扶贫工作者的付出,自我着墨不多,效果尽显,是对国家扶贫政策不露斧凿痕迹的自然宣贯和肯定。

小说的结尾意境深长“哑巴的手一直在抖,他把验收干部拉到客厅,对着主席像竖起了大拇指。哑巴说不出话,哑巴眼里全是泪。”“扎西母亲煮了香肠和鸡蛋,可是干部们不吃。”整篇小说细节丰富,叙述真切细腻,栩栩如生,有扎实的生活基础,这是小说的生命。

小说在《青年作家》在2019年第10期上发表以后,《中国散文网》《中华散文》《藏人文化网》多家媒体转载,获得了较好的反响。

 

廖富香,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出版长篇小说《守望幸福的女人》《国家血脉》《誓言无悔》《回家》。电视短剧、微电影《乡邻》《被通缉的爸爸》《我的妈妈是医生》等500多部(集)在全国三十多个电视台播出。《国家血脉》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奖;长篇小说《为爱来敲门》获首届广西网络文学大赛优秀长篇小说奖;微电影《美女扒手》获首届中国广播电视新媒体微视频剧本大赛奖。 

 

图片1.png

作品简介:报告文学《一步跨千年》以点带面,为你讲述大凉山深处的小山村扶贫故事。1935年,红军路过大凉山彝族聚居地区遭遇阻拦,刘伯承将军与彝族首领小叶丹在彝海边歃血为盟,结拜为兄弟。红军在小叶丹的护送下顺利通过了彝族地区,为北上抗日争取了时间。“彝海结盟”给奇迹般的万里长征增添了最光彩的一笔;1956年,大凉山实行民主改革,彝族同胞《一步跨千年》直接从奴隶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1984年,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在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郊发射,中国航天也从这里走向世界。但遗憾的是大凉山深处交通闭塞、土地贫瘠,恶劣的自然环境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生上学要从悬崖上攀爬藤梯,让人提心吊胆,更让习总书记看了都揪心。成昆铁路线上的爱心“绿皮火车”不但载着背土豆上学的孩子,还满载着猪和羊等牲口赶集。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大凉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红军路过的喜德县冕山镇小山村,除了在产业扶贫、搬迁扶贫、教育扶贫之外,还在移风易俗、农民夜校、禁毒防艾、控辍保学、控超优生、一村一幼等方面都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从根本上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小山村只是中国众多贫困乡村的一个缩影,从奴隶制社会“一步跨千年”直接进入到了社会主义社会。现在又通过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因地制宜开办农民夜校,实现精神和物质双脱贫,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值得人们去借鉴、学习。